留给青春的记忆 记三位经久老知青的故事

西昌都市报 2019-01-24 09:30 大字

当年的经久火车站台。 高业峰用相机记录下当年参加首届农民运动会的经久知青们。 高业峰与老队长张胜德的合影。

留给青春记忆

文/本报记者祝艺仁

图/由受访者提供

2018年12月22日,来自重庆、上海、成都、西昌等地的182名知青,回到昔日插队的西昌市经久乡,隆重地举行“跨越50年西昌经久知青返乡纪念活动”。

40多年前,一批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怀揣梦想,告别父母,走出繁华喧闹的城市,踏进西昌市经久公社,开始了他们的插队生活。40多年后,当再次回到曾经的“第二故乡”,他们大多已年近花甲,对人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但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一件件往事却仍历历在目。

高业峰、吴传之、梁明赋正是当年来到经久插队的知青,他们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光留在了经久,也在这里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业峰

用一部“海鸥”相机

记录下知青岁月

2018年12月25日,西昌知青博物馆在“跨越五十年经久知青返乡纪念活动”的文物捐赠中,收到一件特别的捐赠物——一部海鸥120-4B型的照相机,而该相机的主人是原经久公社经久大队四小队的知青高业峰。该相机记录了支援三线建设到改革开放后的一个家庭的生活实况和悲欢离合,也记录了经久公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生产生活的一些历史镜头,成为反映经久知青生活最多的一部照相机。

高业峰,1956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70年随中国第一代内燃机车司机的父亲,为支援三线建设的成昆铁路,从东北吉林来到西昌。1975年8月从西昌铁路中学高中毕业后,下乡到经久公社经久大队四小队。

高业峰的父亲年轻时很喜欢照相,所以省吃俭用在1964年,花了120元买了一部相机,对于那个年代来说已算是奢侈品,但就算有了相机也难得买个胶卷照张相。选好机位、摆好姿势还是左看右看,迟迟舍不得按下快门,更别说拍一张没有人的空景。

“什么构图想象力、镜头表现力、视觉冲击力、画面震撼力,没有财力都是有心无力。”但在普格螺髻山上,面对壮观迷人的景色,高业峰忍不住登上岩石,在双腿颤抖、汗如雨下的情况下,拍下了生平第一张无人的风景。

那部照相机不仅仅记录了高业峰一家人的变迁和成长经历,也记录下了一些经久知青青春时光的身影,留下永恒的记忆。每次翻看老相册,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总能勾起那些人那些事。老队长张胜德、大队会计王体民、乒乓球女冠军“官姐”、老知青杨一大哥、农民亲家张廷富……

老队长张胜德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南方农民,也同样有着典型中国农民的质朴与仁厚,开口说话前总是先憨厚地嘿嘿笑两声。当时五十多岁的他已是满脸刀刻般的皱纹,就像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的原型,一年四季头缠长长的已略发黄的白帕,身上依然穿着古董般的斜对襟长袍,仿佛电影里走来的民国百姓。

多数知青下乡前没干过农活和重活,高业峰也如此。虽然拼尽全力仍干不过当地农民,尤其是挑担子,那是个既需要体力更需要技巧的农活,被沉重的担子压得弯腰驼背,汗流如注。老队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拉住他说:“小高,你有文化,帮我们秤个秤、记个分吧。”高业峰心里清楚,那是队长在照顾他。就这样高业峰当上了生产队的记分员,从此以后再没有干过挑担子的活。

离开农村前,高业峰和老队长照了一张相,至今仍被小心保存在相册里。“大专毕业后我重返故里,但老队长已离开人世。那年春节,我再回崩土坎,拨开已一人多高的荒草,来到老队长墓前,点燃两只香烟,想说两句心里话,却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在西昌知青博物馆捐赠仪式上,高业峰还捐赠了两本手抄歌本,这两本歌本是他历经几年时间手抄而成,并做了精心的“装潢”。两本歌本抄录了大多数当时普遍在知识青年中流行和传唱的歌曲150多首。他说,这些歌曲伴随他和他的知青朋友们度过了在农村既艰辛又难忘的三年知青生活。

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业峰考入西昌农专经管系。毕业后一直在凉山州农业局工作,历任农经站长,高级经济师、注册会计师,退休前为凉山州农业局副局长。他说:“知青岁月,是我一生最难忘的时光;知青经历,是我一生最珍贵的宝藏。”

吴传之

从老师到小说作者

用文字记录知青生活

2001年,重庆作家吴传之的长篇小说《泣红传》以“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本”之一面世,而此书就是以他曾在西昌县经久公社当知青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创作的。(下转21版)

新闻推荐

西昌市高枧小学开展新春慰问活动

陈贵华用板书与96岁高龄的邓元良老教师进行交谈。本报讯在新春来临前夕,为表达对退休教师关怀和关心,切实落实好退...

西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