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大米买对了吗? 专家:鉴别大米质量应一闻二看三摸

西昌都市报 2018-10-22 08:13 大字

购买袋装大米,要注意看包装上的内容。

大米是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现如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各种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迎合大家的口味,各种各样精加工的大米出现了。这些精心加工出来,看上去晶莹剔透的大米与普通大米有什么不同吗?真的与广告里说的具有不同的功效和好处吗?西昌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国家三级公共营养师王勇表示,其实过度抛光的大米营养价值也跑光了。

多次抛光让营养也跑光了

据资料记载,在中国,水稻的播种面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栽培历史已有14000~18000年,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除食用颖果外,可制淀粉、酿酒、制醋,米糠可制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业及医药用;稻秆为良好饲料及造纸原料和编织材料,谷芽和稻根可供药用。

王勇介绍,稻谷一般含有18%~20%的稻壳、1.2%~1.5%的果皮和种皮、4%~6%的糊粉层、2%~3.5%的胚和66%~70%的胚乳,除淀粉以外,稻谷中60%以上的营养素都集中在胚和皮层中。从营养学角度看,糙米皮层和胚含有丰富的脂肪、纤维素、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所以比去掉绝大部分皮层和胚的大米更有营养。所以多次抛光的大米虽然外观好看,但营养价值也几乎跑光了。

这些精制白米外层营养最好的地方被磨掉了,只留下中间约70%比较细腻、比较白的部分,丢失了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主要成分是淀粉,进入肠胃之后很快就会被消化、变成葡萄糖,然后蜂拥进入血液,特别容易升高血糖。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白米饭的血糖指数为83,而白馒头的血糖指数为88,都是高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长期食用对于血糖调控不利。

现代稻米加工工艺主要包括清理、砻谷、碾米、白米分级、包装、抛光和色选等程序。市面上的大米,多是经过三抛三选或者是双抛双选的。第一步是振动清理,通过振动功能将水稻中混入的沙子和石子清理出去。第二步是水稻脱壳,经过碾压将米粒从稻壳中脱离出来。第三步分离水稻和糙米,将脱壳未脱干净的水稻分离再次脱壳。第四步是色选,筛选异色粒,将米中的淡黄色腹白的米筛选出去,也就是筛选出“白美”大米的过程。第五步是加工。第六步是分级。第七步是抛光。再反复进行抛光和色选的过程2-3次,即所说的双抛双选和三抛三选。

王勇说,目前流行的抛光是湿式抛光,也就是在抛光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水,这样可使胚乳和留存在米上的少量米糠的结合力减弱,有利于彻底碾去米糠,提高米的光洁度和抛光均匀度。但是加工环节越多,不安全几率越大。为了提高大米表面的光亮度,有些不法厂商在抛光时不仅添加水,还非法添加不能食用的矿物油或者抛光粉,成为“毒大米”。甚至还有的不法商贩抛光时要加工业油、抛光剂、香精等,却还在大米包装上打上“免淘洗”标签。

也有不法商家将陈旧粮食,多次抛光后掺入其中,很难识别!因为抛光程序减少了出米率,增加了电耗,农村一般都是吃糙米或者稍微经过加工的。加工程度越深,产业链条越长,原料损失及能源消耗的数量也就越多。所以盲目追求稻谷过度加工的消费理念是错误的。很多人追捧精加工米、免淘洗米,多掏钱,买到的却是营养流失的大米,无形中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选购大米的窍门

据王勇介绍,如何挑选优质的大米?首先看大米的硬度,米的硬度越强,蛋白质含量越高。透明度也越高。一般新米比陈米硬,水份低的米比水份高的米硬,晚米比早米硬。除了硬度,还要看米粒是否变黄,变黄是由于大米中某些营养成份在—定的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或者是大米粒中微生物引起的。这些黄粒香味和食味都较差,所以选购时,必须观察黄粒米的多少。另外,米粒中含“死青”粒较多,米的质量也较差。

如果米的色泽变暗,粘性降低,失去大米原有的香味,那就是陈米了。所以,要认真观察米粒颜色,表面呈灰粉状或有白道沟纹的米是陈米,其量越多则说明大米越陈旧。同时,捧起大米闻一闻气味是否正常,如有发霉的气味说明是陈米。

王勇提醒,在购买包装大米时,一旦发现无“QS”标记,切记不要购买。“大品牌”与“精包装”日益成为消费者购买大米的主要因素,因此印刷在米袋上的标识与信息,易被消费者忽略。

根据我国食品标签通用标准规定,包装上必须标注产品名称、净含量、生产企业、经销企业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质量等级、产品标准号、“QS”标记等。购买袋装大米,一定要注意看包装上的内容。至于大米的保质期,一般在6至12个月;即使储藏条件适当,保质期最长也不会超过24个月。因此大米离出厂时间越近越好,最好是三个月内。

文/图本报记者杨恒

新闻推荐

用镜头 换个角度 看世界

杨黎明(左一)在印度向当地朋友展示拍摄的照片。沙漠行舟。杨黎明摄于内蒙古杨黎明文/本报记者李晓超图/...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