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溪、银厂、东城 听岁月浅吟轻唱

西昌都市报 2018-10-12 09:46 大字

西溪味道。 银厂味道。 东城味道。

“谁不说咱家乡好”魅力西昌竞演活动复赛第一场(A组)竞演开播

听岁月浅轻

文/本报记者杨玲玲图/杨正飞

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故事。进入“谁不说咱家乡好”魅力西昌竞演活动第二季,许许多多或精彩或温暖的家乡故事将在魅力西昌舞台一一呈现。10月5日,“谁不说咱家乡好”魅力西昌竞演活动复赛第一场(A组)竞演在凉山电视台、西昌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本场竞演,西溪、银厂、东城向观众讲述的家乡故事既有美景,又有温情,更有精神。

西溪故事

有景有人有希望

西溪有一座山叫大庙山,山上风光秀丽,山下物产丰饶。西溪有一条河叫西溪河,一头连着西溪人的浓浓乡愁,一头连着西溪人的诗意和远方。

西溪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就是现已百岁的徐开祥老人。他和每一个普通的西溪人一样,都是改革开放黄金十年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传播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年19岁的浙江青年徐开祥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1943年,徐开祥所在的部队在云南保山遭遇日军狂轰滥炸,腿部受到重伤的徐开祥辗转到了西溪。灵秀的西溪吸引了他,宽厚包容的西溪人打动了他,徐开祥毅然留了下来,而这一留就是74年,他已然把西溪当成了自己的家乡。

西溪人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下,在西溪党支部的带领下,西溪村民们自筹资金、多方贷款,创办了西溪首个企业“西溪大队纸箱厂”,走出了西溪企业发展的第一步。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勇于开拓的年轻人,屹立在西溪改革的潮头。他叫朱光国,创办了西溪集团,在他的带动下,一批又一批勇于创新的西溪人,在市场经济的商海中搏击,一时间,商贾云集、项目纷至,西溪成了全州首个小康村,西溪的美名也随着西溪企业的壮大而传扬开来,越叫越响!

徐开祥的大儿子国诚在竞选上上乡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骨干四处奔走,请农业专家指导生产,锐意创新实施新的农业项目,发展推动科学养殖,在他的引领和乡亲们共同的努力下,上乡村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新型农业的跨越式转型。

牛郎村党支部书记聊越波为牛郎村千亩亏损鱼塘开出“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药方,成立了凉山州首个渔业合作社,发展出养殖、观光以及垂钓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

在西溪,为老百姓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

徐开祥老人由衷地说:“现在的生活是我以前从来不敢想象的,现在是一百年来最好的时候,我很庆幸我能活到现在,看到了我们中国、我们西溪的发展,我想告慰那些逝去的战友,我们现在很好,很幸福,当时流过的血、付出的生命都是值得的!”

银厂故事

敢想敢干大变样

银厂真的很美,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汽车尾气的污染。巍峨的瓦力说火普山在云雾中探出山角,山巅还有些许积雪,云雾下的山腰上树木却郁郁葱葱连绵不断,黄土黑瓦的彝家村寨嵌在山坳中,袅袅炊烟与飘升的云雾连成一体,如梦如幻;山脚下,雅砻江奔涌不息,像一条青绿的彩带环绕着银厂。

然而,2016年以前,银厂乡政府、学校、卫生院及周边三个村农户的生活用电、安全饮水都无法正常满足;手机信号也时有时无,经常打个电话都要去山顶找信号;全乡范围内没有一条水泥路,行走在这些路上也总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银厂乡的巨变是从2014年开始的,那年西昌市的脱贫攻坚仗开始打响。在上级各部门的帮助扶持下,银厂乡主抓了适宜本地发展的种养殖业,一次次为贫困户送去了生猪、肉羊、鸡苗;并发动贫困户围绕“1+X”产业发展战略,种植青红椒、核桃、魔芋、芒果、中草药等。

短短几年,银厂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4年,白银公路正式建成通车,乡政府周边三个村的通村水泥路建设完工。

2016全乡安全饮水、生活用电、一村一幼、村卫生室实现了全覆盖。同年11月,巴折村通村毛路也建成通车,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悬崖路”为巴折村不通路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2017年8月,银厂乡三个码头以及人行步道,建设完工并交付使用;同年9月,巴折村正式开通移动信号,结束了巴折村不通手机信号的历史;12月,作为西昌市最后一个贫困村——巴折村经过省、州、市层层验收退出了贫困村系列。这也标志着银厂乡终于在2017年实现了全乡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的目标。

现在的银厂乡,山更青、水更绿了。走进彝家新寨,那房檐下成串的红辣椒,金黄的包谷棒子,无不象征着喜庆和吉祥;盛开的桃花、李树掩映着红瓦白墙,小路上欢跳的少年,院内嬉笑的阿普、阿妈,还有主人家浓浓的酥油茶、醇香的米酒,让你不自觉地醉入火一样的热情中。

东城故事

那桥那人那些情

对于居住在河东街的居民来说,他们对矗立在东河上雄伟壮观的胜利大桥有着难以言表的感情。

以前,河东街的居民要过河很困难。于是,河东街的街坊邻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河坝里修了简易的木桥,方便行人来往。但是,简易桥不经事,一发大水就把桥冲垮。无奈,大家只有等水小点,又凑钱出力,再把桥修起来,这样反复以往很多年。

1974年,政府修建胜利大桥,河东街居民挑石头,码石料,每家每户都出了工。虽然做工时吃的是杂粮馒头和白水煮的包包白汤,但人齐心齐,终于修好像模像样的胜利大桥。

原以为,艰苦奋斗修好的大桥会一直保存下去。谁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大桥承载能力越来越力不从心。2014年,胜利大桥拆除重建。新建的胜利大桥不仅给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还是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站在新大桥上,远眺西昌城景,回忆过往岁月,老一辈人总会感慨现在真好!如今的东城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形象整体提升,辖区内的品质小区、产业园区、商圈楼宇正成为广大市民、各界英才居住创业的热土。

说完了桥,再说说人。

东城人忠孝仁义,为支持政府棚户区改造,2017年,鱼市街居民舍小家顾大家,搬出祖辈生活过的老屋。临别,街坊邻居们依依不舍。之后,保持联络,经常聚会串门。谁家在外读书工作的孩子回家了,谁家有红白喜事,东城人都会团结在一起,一如既往,相帮相衬。

东城温情汇聚,中国好人开水爷爷施永清、王彩仙十年如一日坚持为路人免费提供开水;四川好人肖照清婆婆年过八旬,仍然为救助站的孩子义务织毛衣……一杯水,一件衣,温暖的是一座城。

东城人的幸福在暖情厚义中积淀,在凡人善举中延伸,在拼搏奋斗中收获。

新闻推荐

三尺讲台乐不疲 立教树人情满怀

西昌市第二小学荣膺“四有好老师”公益行动奖。工匠名师沈光虎每天清晨,当你顶着第一缕晨...

西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