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最早的《工分登记簿》

西昌都市报 2018-10-10 09:45 大字

一册西康省西昌中学校作文本用作西昌工农生产社社员工分登记。 ↑农业社工分票包工工分(十分)1950年代。←西昌九龙公社花树大队劳动工分定额表。(1965.4.4制)

西昌最早

《工分登记簿》

见证中国农村的世纪大变革

工分制是建国初期,农村生产互助合作社时开始施行的一种制度,直到19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工分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曲折过程。

这是一册西昌县工农生产社社员《工分登记簿》,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串串数字,每个数字下面都是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神。

文/图特约撰稿李继全

这是一册西昌县工农生产社社员《工分登记簿》,里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串串数字。可别小看了这些数字,它们代表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月或一年的收获,每个数字下面都是一双双充满期盼的双眼。

“挣工分”是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国农民家庭收入唯一的来源。工分是社员的命根子,凝聚着一家人的汗水甚至泪水。一家少则三四口,多则七八口甚至十来口人,一般就是靠在生产队里挣的这点工分养家糊口。孩子上学、穿衣购物、油盐酱醋等一应开支均包含其中。

工分制是建国初期,农村生产互助合作社时开始施行的一种制度,直到19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工分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曲折过程。

《工分登记簿》

记载社员心血汗

这本西昌县工农生产社社员《工分登记簿》,记录了1953年10月至1954年4月,工农生产社社员的出工、出勤,1954年1月份作了一次结算。最高的有分到现金(旧币)166500元人民币(扣除各项开支后,实领101500元),低的有(旧币)72000元人民币(扣除各项开支后实领52000元)。

西昌县的评记工分是从1952年初级社时开始的。当时的评记工分工作究竟是怎样操作的呢?据1954年中共西昌县委办公室编印的《西昌县互助合作参考资料》记载,评记工分主要采用了三种办法。

1、账本记账。做一天工评下分来,就记上一天的工分,随时结账。

2、死工牌。用竹或木块做成大小适当的容易携带的牌子,牌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不能互相掉换,在哪儿做活路,根据评定下来几分,就给几个牌子。结账时见名字和牌子取米和钱。

3、活工牌。由组内统一制定工牌,工牌上写明一、二、五、十分数,适当的发给组员。这种工牌可以满天飞,使用方便,结账容易,分数不够的,向工牌分数多的找补。后期有的还使用过统一印制的工分票。

具体的劳动工分定额有五种:

一工顶一工。这是根据过去农民相互换工的习惯,即出一天工记一天账,然后将自己的出工数加起来和别人给他所做的工相抵,哪个长了该进,哪个少了就该找补,长多少工,进多少工,短多少工,找补出多少。

按时定分。是根据农民原有习惯,一天分为三个时候出工,每个时候定出工分来死分死记。一般的定为一早到吃早饭为2分,早饭到中午饭6分,中午到下晚收工3分。

按劳定分,死分死记。是根据劳动力的强弱、技术高低,先在组员中排队。如定下来为十分,某人出一天工就可得十分。某人定下来为八分,出一天工就可得八分。

按劳定分,死分活记。把劳动力最高和最低的标准分定出来,然后再根据每天做活的好坏、多少、时间长短,来评定分数。

按件记工。就是根据农活的难易、轻重、技术的高低,土地远近,以及农忙农闲,不同季节,分别定出各项农活的质(做的好坏)与量(做的多少)的标准,然后按一个中等劳动力在一天中能完成多少作为标准,定出标准工分,凡做到这个标准的,就记上标准工分,超过标准的就加分,不够标准的就减分。

社员每天的出工所得按10分制计算,分为早上2分、上午6分、下午3分。有的按5分制,为早1分,上午、下午各2分。一般情况下,满工为10分或5分,各社情况不同,数字又有所变化。

生产队将农活进行量化,折算成工分标准,农户完成该工作量,只要工作质量得到认可就可拿到相应的工分。譬如一些生产队将每样农活全年作业分为几十道工序,完成其中某一项劳动就可拿到相应的工分,完成得越多也就拿得越多。

记工分是社员最关心的事,以前农村许多村民是文盲,对这么繁琐的工分记录很不适应,工分记的时间一长,他们几乎无法自己统计和计算。一首打油诗反映了社员们的心声:

故因此工分账

一要清来二要明

即时算即时清

第一点疙瘩账

东拉西扯一大套

一个月三个月

疙瘩结起无法报

……

算不清不死算

多一点少一点

一致通过就照算

第二点算清了

谁长谁短不能吵

能补找就补找

困难户要照顾

……

为了消除村民顾虑,当时作了许多工作来加强评记工分。

要求队长要民主,不能包办。同时要掌握每个社员的底分,和某些社员做活不好又特别爱争分的思想,经常进行教育,对劳动积极的,除了工分应适当增加外,随时表扬,鼓励劳动积极性。

评分时间,一般在收工后马上评分,防止天天晚上开会评分,增添麻烦。收工后马上评出,马上找补工牌,如有特殊问题评不下去,开组员大会来解决。

评记工分办法要逐步摸索,逐步提高,不能永远停留在某种办法上不动。

评记工分弊端多

挫伤社员积极性

1958年10月,西昌县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西昌红旗公社、兴胜公社、九龙公社等相继成立,实行了政社合一,公社所属下级组织,既是行政单位,又是生产单位。

公社成立后,穷富拉平,在某种范围内,实际上造成了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别人劳动成果的情况。

在分配制度上,工资制和供给制逐渐成为人民公社分配的主要形式。无论按人分配部分还是按劳分配部分,年终决算时所有分配的粮物款项,均按每个工分的分值折算,挣分多的不仅分的粮多,而且分的钱也多,如果家庭无劳动力挣不到工分,还要拿钱买粮。

西昌市兴胜乡德胜村73岁的何大妈说,那时候出一天工,挣的工分折合成钱,多的有近1元钱,一般的有4、5角,最少的仅有2毛钱,不管是工分挣多还是挣少,生活过得都较艰难。

此外,形而上学的同工同酬,使一些人出工不出力,干部用工上的随意性助长了官僚主义和家长作风,分配不公,严重挫伤了社员投身生产的积极性。正如当时的顺口溜所言:包工快,月工磨,自留地里好干活,得罪队长没好活,得罪保管换称砣,得罪会计笔尖戳,一天10分工,干活磨蹭蹭……

改革开放春风来

千村万户喜洋洋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十八户农民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实现了突变式的制度创新,即由人民公社时的大锅饭,变革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改革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也真正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改革春风迅速吹遍中国广大农村。

何大妈说:“听说外面都分产到户了,我们这儿的村民也纷纷要求分产到户,终于有一天,我们这儿也开始分田了,我们高兴啊,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干起活来浑身都是劲,咋个不高兴呢。”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评工记分的方法逐渐废止,工分制从此从中国农村消失。

这本西昌县工农生产社《工分登记簿》,记载着过去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农民“挣工分”的情况,见证了中国农村从工分制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转变,见证了中国农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世纪大变革。

新闻推荐

个税扣除新标准来啦 西昌市税务局解读个人所得税改革过渡期政策

西昌市税务局工作人员正在为纳税人讲解个人所得税改革过渡期政策。今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