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熊伟: 城市一隅,做书店守望者
面对好书,熊伟有着一颗赤子之心。
文/本报记者王亚图/由受访者提供
在西昌市三岔口南路,可以看到一家融入城市的街景、于闹市中取静的书店,透过外部的绿植间隙和偌大的落地玻璃窗,耀眼的阳光慵懒地打在木地板上,走进其中,扑面而来的是随处可见的文艺范儿。这就是宁远书城。
如果你时常去这家书城,一定会注意到一位忙碌的“暖男”,他常穿着一袭白衬衣或白T恤穿梭于书架、楼梯、吧台间,笑起来表情“萌”化众人,犹如邻家男孩般的亲切。他是书城的副经理熊伟,负责书城的总体运营与日常管理。
工作繁杂,千头万绪。偶尔有一点空闲,他喜欢坐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看来往的人们坐下来读书的样子。“有个老奶奶几乎每天都来,选一本书安静地坐在那认真阅读,她读书的神态,让人想起一句诗——‘腹有诗书气自华。\’”
爱读书的少数派
熊伟喜欢读科普、历史、文学类的书。
小时候,他的启蒙书是《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书有神奇的魔力,它几乎可以回答我的所有问题,让曾经被老师调侃为多动症的我能安静坐上好几个小时。”《昆虫记》《鲁滨孙漂流记》也让他印象深刻,引发了他对大自然深深的向往,那时,他每天抱着这些书反复读上多遍,从不会厌倦。
大学时代,他也是班级里的“少数派”,课余时间里,在其他男生都忙着玩游戏时,图书馆成了他经常光顾的地方。书架上,一些大师级的经典作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黑镜头》这本用110幅大师级照片述说人类一百年的书,真实展示了人类自1916至今的百年历史,让人身临其境。这些珍贵的影像,让人们有勇气去直面和反思历史上的战争、杀戮、灾难、贫穷、疾病,为未来做出努力和改变。”
“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这部作品的伟大在于,作者用最浅显生动的方式让人们理解了时间、空间等复杂的东西,让人明白,这些晦涩知识对我们每个人的意义。”
只要谈起书,熊伟的热情就很容易被点燃,言语中透露出对文字和知识的一片赤诚,恍惚间仿佛可以把人拉回到校园里潜心攻读的时光中去。
爱较真的理想派
熊伟是一位“90后”,今年26岁,大学毕业之后,他在制造业工作过,跑过销售,后来,还是决定听从心底的声音,做自己最喜欢的事,于是,来到了书城。
熊伟爱书,也希望带动更多人来看书,爱上纸质书。然而,现状似乎并不太明朗。
“从我们书城近几个月的图书销售情况来看,少儿类书籍销量占总销量的30%左右,很多成年人来买书,多半是给孩子看,为了完成孩子的学习任务,目的性太强。很多人还没有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而只是被动接受。”熊伟有些忧心,然而,他还是尽量保持乐观。“当下,人们对读书的热情还是很高的,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选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
什么是真正的好书?对于这个问题,熊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只要能够稍稍抛却一些对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的苦苦追求,对“成功学”、“高分”、“高薪”的执着稍微淡化一点,就离好书更近了一步。
“一座城市的气质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有关,拥有一批真心爱读书的人,才称得上书香城市。”让自己的家乡西昌成为名副其实的书香城市,是熊伟的理想。
不忘初心的实干派
引领着读者从繁忙的城市生活中“跳脱”出来,摒弃一身的浮躁,看书,读诗,长知识。难,也不难。
从去年书城开业以来,一年多的时间里,熊伟和同事、同行们一起策动了一场接一场的读书会、免费借阅活动,书店的空间和格局因此变得更加开放,渐渐成了一个汇聚思想、交流文化的“会客厅”。
这里有书,但它不只是书店;这里有文创产品,但它不只是创意市集;这里有花草,但它不是花市;这里有咖啡和小菜,坐下来自拍成为不少潮人的选择……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书店这种本应纯粹的所在,变得有些复杂而又多元。这是几乎每家书店在“大势所趋”中必将做出的转型和改变。
而改变的初衷,是留住阅读,留住精神的居所,留住纸质书温和的回声。这,也是熊伟这样的“书店人”在昨天、今天、明天为之奋斗的意义所在。
新闻推荐
眼下已是6月下旬,又到了吃野生菌的季节,不少市民正在等待着野生菌大量上市。近日,记者走访了西昌市内的各大农贸市场了...
西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昌,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