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丽,博物馆里的美女“写古者”
更多的时候,贾丽是坐在电脑前,记材料,或在键盘上敲打文字,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读懂文物,贾丽和同事们走进学校进行文物宣讲。
贾丽
博物馆里的
美女
“
写
古
者
贾丽的日常工作很繁琐。虽然在博物馆工作,但她工作不是考古,而是“写古”。更多的时候,贾丽是坐在电脑前,在键盘上,敲打出一连串文字,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
贾丽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她的文字,总能很老练地把文物的意义与现代人的生活所产生关联和碰撞剖析地精致简练,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去读懂一件古老的物件。
对于资历丰厚的专家学者或是科班出身的业内人士来说,这些或许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一个年轻的新进人员来说,这真是一件烧脑的工作。
幸而贾丽的文字功底了得,加上她是一个静得下来的人,如今的她,经过几年的打磨,真的就像席慕蓉的诗句里写的那样“涉江而过,芙蓉千朵,诗也简单,心也简单”了。
文/本报记者李晓超图/由受访者提供
字里行间一览千年
让文物“说话”
初见贾丽,是在公交车上,车载视频播放着《看凉山》栏目,里面就有贾丽。她在侃侃而谈凉山文物。贾丽清瘦,皮肤白皙,很上镜,特别是当她谈到文物时,言语间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一种自信的魅力,油然而生。
34岁的贾丽,可能注定是要和文字打交道的。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后,做过很多和文字有关的工作,例如记者、宣传部工作人员等等,最后她考进了凉山州博物馆,成了陈列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还是做着和文字有关的工作。
对于博物馆,贾丽是很熟悉的。母亲就从事着文物工作,父亲也是学历史出身。从小父母就带她游览过各个地方的博物馆,特别是母亲,很喜欢给她讲关于文物的故事。耳濡目染,贾丽对文物有着一种微妙的情感。
贾丽的工作内容很繁杂,包括对外宣传、撰写文物稿件、编辑文物书籍、陈列布展等等。2010年进入博物馆时,她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凉山历史碑刻注评》一书的校对。
之后,她开始接触到文物,也就慢慢开始撰写文物的相关稿件。
写文物,是一件费神的事。特别是对于一个新进人员来说,基本上可以说是重头开始学习的一个过程。一件文物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和众多千丝万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即使贾丽饱读诗书,也常常感到知识的储备不够,每写一件文物,她都需要私下去学习很多历史知识。
2011年,博物馆与当时的《月城新报》合作,刊登了一系列文物宝藏的文章,贾丽就是写作的主力军。
原本躺在博物馆展厅里或者库房里的文物,突然用这种大肆地传播方法与市民见面,在当时,得到了很好的回应,很多市民致电报社,为文章点赞,也有专业的老师指出不足之处,凉山文物,一下子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当中。
最重要的是,文物的面前,不再是一张印着长、宽、高等基本资料的小卡片,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故事里的民族、战争、钩心斗角,改朝换代都是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用故事去记住一件文物,确实是一个精明的手段。
随后,由凉山州博物馆馆长唐亮率队撰写的《文物有韵自成诗》一书出版,书中除了文物的基本信息,还特地邀请凉山的文人诗客为每一件文物配上了精美的诗文,其中就有十多篇贾丽的作品。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读懂文物,贾丽和同事们确实是上了心的。
在文字里自信
让文物“活”起来
其实并不很了解贾丽,和她的几次联系,也是因为几个有关文物方面的采访。让一个门外汉写文物,有些吃力,于是很多问题都只有求助贾丽。
贾丽的厉害,就是在这个时候见识到的。
这种厉害,并不是说她的阅历资历有多么深厚,而是她的认真,叫人信服。要采访的文物,并不是一个朝代的,也不是同一个地方出土的,可以说是东一个西一个的,贾丽对于提出的疑问竟能毫不费力的对答如流。这种流畅,不是死记硬背就能做到的。特别是当她用最简单明了的语言,把文物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介绍得清清楚楚时,一个大大的赞字由衷地送给她。
在工作中,她的认真,是可以为了稿子里的一句话,翻遍《资治通鉴》、《华阳国志》、《晋书》等等这些一听名字就想辞职的厚书。她的认真,是作为一个新妈妈,却每天在哄孩子入睡后,坐在电脑前熬夜写文物。
文物的写作,有一大部分是在写历史,要想把文物写“活”,也就要求贾丽把凉山历史乃至于中国历史吃透,这并不是件轻松事,贾丽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很多历史著作就成了她的工具书,只要有时间,她就翻开书本学习。
慢慢地,贾丽写出了自己的风格,用文学的方式去写文物,用讲故事的手法来解读文物。一字一句,拿捏得妥妥帖帖。文字里,看得到她的自信。
其实,贾丽还有一个身份,西昌市作协副秘书长,之前出过不少小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也获奖无数,参加工作后,忙于文物稿件,几乎没有什么纯文学的作品。但此前的这些练笔,为后来书写文物奠定了一个很扎实的基础。
2016年,贾丽受邀编写《天街——地方风物志》,挖掘海河天街的人文故事,创刊号里18篇文章中,有12篇是贾丽写的,整个刊物从策划、采访、写稿到编辑、校对、设计沟通、收集大部分图片全由贾丽一人承担,贾丽几乎忙疯了。但看到杂志出版后的精致,她又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下转11版)
新闻推荐
磨盘乡的娃娃们在舞台上背着新书包唱家乡。西溪乡磨盘乡大箐乡文/本报记者孙文婧图/杨正飞...
西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