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攻坚路上奉献篇章 □普格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 邹才巨

凉山日报 2019-09-08 00:49 大字

我叫邹才巨,今年62岁,是泸州市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的一名推广研究员,时任普格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一职。

光阴如梭,回首过往,援彝情缘早已注定。2016年9月,泸州市龙马潭区对口援助普格县,为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增收项目,我受龙马潭区委、区政府委派前往普格考察调研。来到普格后,我发现这里是个“聚宝盆”:广袤的耕地在这里,最好的光热资源在这里,最美好的生态环境“天然氧吧”在这里,令人神往的瀑布温泉也在这里。且干雨季节分明,昼夜温差独特,可抑制病虫源滋生,是开发经作产业的首选之地。为因地制宜,发展切合普格实际的脱贫产业,我提出建议,发展市场潜力大、当年见效的“脱毒姜种”产业。主动引进了龙马农业科技有公司建设姜种基地后,我被特聘为基地技术专家。从此开始了“和山水为伴、和农民结亲”的接地气生活,过上了跋涉山水、俯身接地的援彝生活。

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要渡若干难关,每渡一个难关都要付出若干努力。2018年6月,即将到退休年龄的我,说服了老父亲及家人,毅然申请延迟退休,加入省派援彝综合工作队奔赴大凉山。到了普格就是普格人,我克服了山高路远、语言交流不畅、食宿环境不适等问题,和彝族同胞同吃共住。我几乎未休过节假周末,无暇照顾家庭和陪伴父亲,始终奋战在攻坚一线。我始终牢记援彝初心,铭记自己是帮扶工作的执行者、实践者,必须要融入基层,走近群众,坚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我夜以继日,一心沉醉于岗位业务,奔波于泸州和普格之间,亲自联系姜种,考察遴选流转土地,亲自培训生产管理人员。在种姜过程中,从分厢作垄到施肥打药,我和村民一整天都泡在姜地,抓指导、抓操作,依靠着不息的种姜毅力,当地干部群众送了我一个战贫邹“姜”军的称号。同时,落实了荞窝镇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建成蔬菜园20亩、葡萄示范园40亩、翠冠梨基地80亩。

援彝帮扶最大的困难是思想上的困扰,我能否放弃,答案是:不能!因为这是职责任务,更关系到彝族同胞增收脱贫,就此止步的思想苗子坚决要遏制住。我继续痴迷于群众工作和生产工作,用自身积累的农技经验,不断心口相传、言传身教、诲人不倦。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3月,落地的80亩姜种,收获优质商品姜种30多万斤,产值300多万元,洛哈村5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分享了红利。看到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听到群众好评时,我知道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没有辜负组织的嘱托。

帮扶以来,我奔波于普格县、会东县、美姑县,为涉农项目干部人才授课20期2000多人次;制定种养殖立项规划方案与可行性研究报告16个;争取国家扶贫资金2000余万元;启动普格县生姜、水果、中药材等项目基地建设4000余亩,其中生姜1500多亩。

微薄的奉献赢得了群众口碑、组织认可。我先后荣获了“龙马精神引领者”、泸州市“酒城英才”称号,普格县又推荐我为上级表彰的先进个人。

我从不畏惧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艰辛,因为我要在凉山攻坚战场上兑现应有的奉献担当!

新闻推荐

普格:出台推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本报讯近日,普格县针对0-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部分6岁-16岁的脑瘫儿童、在非特殊...

普格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普格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