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为彝区致富送“姜”来
上图:当地贫困户在生姜基地栽培种姜。左图:由龙马潭区援建的普格县荞窝镇洛哈村生姜基地项目。本报记者 罗森波 摄
■本报记者 罗森波
昨(3)日下午,在海拔2000多米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荞窝镇洛哈村二组,彝族村民吉好莫子雷正与伙伴们在生姜基地栽培种姜。以前,吉好莫子雷找工作得出远门,现在在家门口就拥有了每天100元工资的工作,挣钱和持家两不耽搁。
吉好莫子雷的这个改变,得益于泸州市的帮扶。
按照省委部署,龙马潭区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普格县。为了促进荞窝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致富增收,龙马潭区帮助荞窝镇引进四川彝龙彝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普格龙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在洛哈村二组建设生姜基地。
为何在大山深处发展生姜产业?
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荞窝镇产业办副主任邹才巨说,是因为这里既有天时,又有地利,还有人和。荞窝镇海拔高,年无霜期306天左右,有天然温室之称。其土壤以红土壤为主,不仅土层深厚,而且有机质含量高、矿物质丰富,是生产优质种姜的理想区域。此外,生姜的整个生长周期只有120天左右,属于“短平快”产业。再加上多种原因,近年来,优质种姜备受医用、药用、食用市场青睐,附加值高。所以,经过泸州援彝工作队反复考察论证,决定“上马”生姜基地项目,并选址在海拔2000多米的洛哈村二组。
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订单农业模式,种植户不用为销路发愁。去年,生姜基地达到了100亩,平均亩产量2000公斤左右,带动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因为品质“地道”,生姜销往国内外市场,平均亩纯利润达5000多元。
洛哈村生姜基地规模化发展起来了,又在泸州的帮助下,与生姜技术水平走在四川前列的乐山科研院所合作,延伸产业链。邹才巨说,除了要发展姜种,还要发展端午节左右上市的仔姜、中秋节左右上市的正季姜、春节左右上市的过季姜,以及深加工生姜为姜酒、姜粉、姜糖等,进一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增收,“姜粉是方便面佐料、火锅底料的必需品,市场太广了。”
畅销的生姜成为了“香饽饽”。今年,荞窝镇及周边乡镇将发展生姜产业1500亩,通过抱团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通过品牌打造提高市场占有率。
新闻推荐
聚焦普通打工者的平凡和努力 中国第一个彝族打工诗人他的诗集能在网上买到啦
本报讯“祝贺阿优!你那儿有书吗?想要一本签名版的,没有的话就去网上买了。”这是吉克阿优的好友从微信上发给他的消息,时...
普格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普格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