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 县域美食的融合之地

凉山日报 2019-03-07 08:31 大字

本地特有的渔家菜

90年代的邛海小渔村,两层高的小阁楼直接修建在靠岸的浅水区,人们坐在阁楼上品尝地道的渔家菜,听着湖水拍打岸边。近年来,为了保护邛海湖,离邛海水域较近的农家乐都搬迁了,无论地理位置在哪儿,地道的渔家菜品仍然是本地人招待外地客人的必吃美食。

邛海小渔村,是传统渔家菜的集中地。鱼羊海鲜的老板何志光,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西昌人,父辈们在邛海撒网捕鱼,从小在邛海边长大的他,年轻时在邛海里划船为生,90年代初期,和爱人一起开了一家餐馆直至现在。餐馆一直生意很好,从未学过烹饪的夫妻俩,靠的是祖辈们传下来的手艺。用夫妻俩的话来说,食材新鲜、佐料地道、掌握火候就是他们制胜的法宝。

作为西昌人的看家菜品和本帮菜品,渔家菜的原料来自于邛海,延续着祖辈们的烹饪方法。新鲜的邛海虾,被酒灌醉,加上辣椒、花椒、醋等佐料就可以直接品尝了;每年冬天杀年猪制作的油坛肉,用酸菜炒或者是直接蒸热味道都不错;邛海里自然生长的海菜被直接捞上来,洗干净后用来凉拌或者是素炒,吃在嘴里脆脆的……还有转肠、南瓜鱼头、红烧鳝鱼等菜品都备受游客喜爱。

山下品海鲜,山上尝野味。野生菌生长的季节,尔舞山上的农家乐里,随处可见刚从山里采摘的各类野生菌,特别新鲜。野生菌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可以放在火锅里涮,可以用来炖汤做底,还可放在烧烤架上烤。众多的吃法给予了野生菌不同的滋味,但始终改变不了野生菌那原始自然的鲜香。

民族餐饮文化的大融合

烧烤,也是西昌美食的一大亮点。西昌火盆烧烤,据说是源于凉山彝族人家平日里粗犷简朴的民间饮食方式,夜晚,劳作了一天的彝家人往往围坐火盆边,将高山土豆、玉米等放入火盆里烘烤,一边吃着香喷喷的食物一边聊聊家常的同时顺手挑出一块烤得香喷喷的美食,又暖心又暖胃。

大约80年代后,这种传承于彝族民俗的“火盆烧烤”,开始出现在西昌的街头。坚持使用炭火烤制,使得菜品在烤制的过程中吸收炭香,保留烧烤最原生态的味觉享受,是西昌烧烤区别于其他非炭烤菜品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餐饮文化融合的一个典范。

每年到了冬天,回族乡裕隆的板鹅、板鸭就开始飘香。回民家里一只只板鹅整齐地挂在墙上,吃一口肥而不腻的鹅肉,满嘴都是香。在西昌市区,各种回族餐饮店随处可见。

与此同时,各县的彝家美味都在西昌占有一席之地。同是彝族餐,但每个县却有着各自的烹调要领和拿手菜。

昭觉的酸菜洋芋鸡,酸辣味最足;金阳的包谷饭,健康美味;布托的乌洋芋,绿色生态;美姑的崖鹰鸡,肉质细腻;普格的包腊,独一无二;还有喜德的阉鸡、越西的豆花饭、金阳的包谷饭……16县的美味在这里大集合,散发出各自的味道。

食物的多样性无疑也体现出了西昌这座城市的包容性。

文/本报记者 袁蕾 

图/本报记者 冷文浩

现如今,地方美食成为了各个旅游城市的特色标志。在西昌,各民族文化融合汇聚的同时,带来了各自的传统美食,这些美食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又融合了更多的元素。

邛海边的渔家菜、尔乌山上的野生菌、河西一带的板鹅、城里大大小小的彝族餐馆……在西昌,各民族、各片区的美食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新闻推荐

致敬!民警受伤仍坚持奋战在禁毒一线 “冬攻”专项行动期间,普格县公安局破获特大贩卖毒品案

缴获毒品海洛因可疑物。文/图苏杭本报记者杨晓虹近日,记者从凉山州公安局获悉,在“冬攻”专项行动期间,普...

普格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普格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