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激情与梦想丹红扎里

西昌都市报 2019-02-19 08:13 大字

古朴浓烈、美观大方、简洁明朗、风格独特的彝族阿都服饰,流行于大凉山的布拖、普格、宁南等彝族阿都地区和昭觉、金阳、会理、会东、德昌、西昌等部分地区,是中国彝族服饰中独具魅力、独领风骚的一朵奇葩。 本报记者 冷文浩 摄

丹红扎里

——彝族服饰传承创新发展史

镌刻激情与梦想

编者按

丹红扎里,意为红色百褶裙,是彝族阿都人对彩裙的美称,是最美丽的彝族百褶裙,是彝族服饰的代表服和精制品。丹红扎里,是彝族阿都妇女,尤其是年轻姑娘爱不释手的精美服饰。

沐浴高原阳光,感受宜人气候。在湛蓝的天空下,涌动的人群中,多彩的服饰中,最光彩夺目、美丽动人的莫过于彝族阿都服饰丹红扎里红色和深蓝色百褶裙了。

彝族阿都人向来十分喜爱丹红扎里,这种过去只有极少数彝族阿都年轻姑娘才能拥有的贵族服饰,经过一代又一代彝族阿都人的传承、演绎、创新和发展,成为了彝族服饰中的一朵奇葩,绽放在大凉山上,如今以它独具特色、美丽无瑕、魅力无限的民族服饰文化被彝族人搬上了现代大舞台,向人们展示其彝族服饰的高贵品质、审美价值和文化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游客,深受中外客人的青睐。

大凉山彝族腹心地昭觉县彝族服饰节现场,当由九百九十九名彝族民间刺绣妇女,历时三十三天,用纯羊毛和膨体线手工编织而成的,以红色、藏蓝色、黄色、绿色等色彩相间,直径八米六,长达四米三,重达一百多斤的世界第一大百褶裙从广场中央缓缓通过的时候,惊动和震撼了全场的观众,惊叹声、鼓掌声、呐喊声溢满了整个广场,久久回响在会场之中。

彝家姑娘穿丹红扎里,飘逸成了世人眼里一道最迷人的青春旋律,潇洒成了彝家山寨一道最精彩的亮丽风景。

从彝族历史文化中吸取养分,从彝家传统服饰中传承精华,从彝人劳动生活中获取灵感。彝族服饰也赶“潮”,在这个时尚潮流涌动的新时代里,让彝族传统服饰文化融进更多的现代服饰文化时尚潮流元素,是彝族服饰艺术家对彝族服饰孜孜以求的大胆尝试,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

本报分两期刊登《丹红扎里》,讲述彝族服饰千百年来传承、演绎、创新和发展的故事。

“丹红扎里,像那天边美丽的彩霞,啊嘞嘞!渣几渣,则几则。像那大凉山怒放的索玛映得满山红。彝寨山乡春常在哟!彝家美好新生活哟!就像我的丹红扎里,我的丹红扎里,哎!”

丹红扎里,意为红色百褶裙。渣几渣,则几则!意为好得很,美得很。丹红扎里,是彝族阿都人对彩裙的美称,是最美丽的彝族百褶裙,可以称之为彝族服饰的代表服和精制品。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远古彝族先人总是把自己崇拜、敬畏、喜爱的事物,或绘制成图画,或制作成器物来释放激情,表达情怀,抒发情感,追逐梦想。

随着彝人的迁徙,地点的变化,时间的推移,这些图画和器物逐渐被演绎成了彝族人所特有的民族符号,彰显彝民族古老的历史印记和独特的服饰文化艺术。这些图画和器物在彝族服饰里被彝族人淋漓尽致地表现和活灵活现地展示。

这是一种大凉山彝民族奇特的服饰文化艺术;这是一种只有大凉山彝族人才独有的民族文明符号。

文/孙子拉约

镌刻在大山下的历史印记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在彝族历史发展的漫漫征程中,彝族人遥远的过去那些事,那些人,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忽隐忽现,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如今,我们兴许凭着残存的碎片追寻那一段段,那一个个逐步被人们遗忘的远去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为人们讲述那过去美好的时光和泛黄的故事。

然而,民风淳朴、民俗浓厚、民服多彩、民饰华丽的普格彝族阿都人,至今依然完整地保留着古朴神秘、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五彩斑斓的彝族服饰,传承着独具魅力的彝族传统文化,保持着独树一帜的彝族服饰艺术。

传说,彝族织布是彝族大英雄支格阿鲁的母亲蒲嫫涅日发明的。人类从猿猴到人进化的漫长岁月中,彝族服饰也跟随其不断地变换和发展,传承和创新。从远古的彝族人扯树叶、扒树皮、剐兽皮、剪兽毛等物品穿戴在身上遮羞保暖,到今天的彝族人用绚烂多姿、色彩斑斓的彝族服饰装扮美饰自己,彝族服饰走过了从原始到现代,从传统到时尚,从古老到文明的漫漫征程,演绎了不计其数的彝族服饰文化艺术。

蒲嫫涅日,是古代闻名于世的彝族美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聪明能干的蒲嫫涅日惊喜地发现,利用山野里的麻线、树皮、草叶等植物线织成麻布,利用兽皮、兽毛等动物皮毛织成衣裳穿戴在身上,不仅起到遮羞暖体的作用,而且还具有装饰美化的功效。

于是,蒲嫫涅日就上山扒麻线,扯树皮,割草叶来织麻布做披毡,从羊子、兔子、牦牛等家畜身上剪毛来做衣裳。

从此,蒲嫫涅日的织布技艺被一代又一代的彝族人传承下来,延续和发展到今天。

千百年来,彝族人就在绚丽多彩的服饰中演绎着幸福的生活、甜蜜的爱情,美丽的梦想。

古朴浓烈、美观大方、简洁明朗、风格独特的彝族阿都服饰,流行于大凉山的布拖、普格、宁南等彝族阿都地区和昭觉、金阳、会理、会东、德昌、西昌等部分地区,是中国彝族服饰中独具魅力、独领风骚的一朵奇葩。

彝族阿都服饰是一代又一代的彝族阿都人劳动的成果、智慧的结晶、文化的呈现。它凝聚着彝族人的哲学、美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蕴含着彝族人在文化结构深层的心理积淀、艺术魅力和价值取向。

彝族阿都服饰是一代又一代的彝族阿都人生活的积累、审美的创造、艺术的呈现。它既具物质文明的硕果,又有精神文明的结晶。从原料到加工,从制作到成品,从对称到和谐,从形成到发展,孕育了彝族先民对彝族服饰的执着追求和审美意识。

这,得益于大凉山阿都地域的地理环境赋予人们的山水灵气;得益于在远古时代就有彝族阿都人在大凉山繁衍生息。

这,得益于阿都土司自元朝受封彝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得益于彝族阿都人对其固有的彝族阿都服饰文化理念和传统观念模式的坚守和发展。

绽放在山寨里的红色索玛

彝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追求美是彝族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不仅起着遮羞保暖的作用,而且更具有装扮美化的审美功能、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下转21版)

新闻推荐

普格:宪法宣教走进干部培训课堂

本报讯为推动“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宣教活动深入开展,近日,普格县宪法宣讲团走进干部...

普格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普格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