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高山极度贫困村开一贴治贫“良方” ——记普格县马洪乡久史村驻村第一书记日比拉日

凉山日报 2017-08-17 04:05 大字

海拔2600米之上的马洪乡久史村,是普格县极度贫困村之一。这里气候寒冷,环境恶劣;加之村民文化水平低,全村3个村民小组105户群众中,就有96户是贫困建卡户;此外,全村发展长期滞后、产业基础薄弱、村民增收难上加难。

如何从逆境中“破冰”?村民怎样才能增收?后续发展如何保障?

在一系列精准脱贫的棘手难题面前,来自普格县卫计局的驻村第一书记日比拉日精准“把脉”,用巧如医者一般的实干加巧干,为久史村群众脱贫摘帽疏通了“经脉”。

一条坦途铺就增收“快车道”

平均海拔2700多米的久史村,冬春两季霜冻期和降雪期漫长,气温偏低;而夏秋季日照充足,早晚温差大。这样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在本地小有名气的久史村高山乌洋芋。

可守着优质农产品却变不成钱,一度让全村干部群众格外“窝火”。多年来,大量高淀粉、富含维生素的优质洋芋,人吃不了多少,却只能拿来喂猪,或干瘪在墙角里。

“洋芋运不下山,洋芋喂的跑山猪也卖不出去,就是因为出村的路不行。”在走访调研之后,日比拉比书记摸准了问题的根结,也了解了全村群众的急切期盼。

2016年上半年,通过乡、村两级多方衔接、协调,久史村争取到通村路硬化建设项目。

项目实施之初,由于通村、组级道路建设用地没有补偿,要被占地的群众出现了严重的抵触情绪。硬化村道的事,眼看就要搁置。

“即便1亩地被占了5分,路修通以后,剩下5分地的收入也要比以往高好几倍。”

“路修好了,买卖物资的劳力和运输成本减少了,既方便又省钱,实际上是赚了钱…… ”

顶着压力,日比拉日挨家挨户的一次又一次磨“嘴皮子”。最终,他精打细算的收支账,还有坚韧执着的工作作风,成功打动所有人。(下转第3版)

新闻推荐

普格:督导检查海口天然牧场环境整治工作

本报讯近日,普格相关负责人和县级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大唐风电有关人员,先后深入到黎安乡、大唐风电专用公路、风电场、海口天然牧场就落实环境整治推进工作进行专项督促检查。在督促检查...

普格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普格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