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茶文化 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

西昌都市报 2019-04-30 01:19 大字

●记者手记

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去了宁南县花椒村。进村时心情愉悦,大概和这一片春光有关,路的两边,漫山遍野的野生绣球花,可惜,我们去的时候,绣球花还未开花。村里的一切,在我眼中都那么美好,是一种身心舒展开来的放松,是文字无法表达的。

看到采茶的彝族人,突然想到,自己也是彝族,却对彝族的饮茶文化一无所知,于是想着写一写这个稿子。没想到,写了开头便写不下去了,因为有太多我不懂的知识。只能到处求助,连朋友圈也发出求助,但几乎没有人能解答,只有一位云南的朋友说,云南的茶文化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我一下紧张了,我们凉山彝族是不是没有茶文化呢?网上查了没什么收获,问了很多人也还是没有。

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巧遇一位彝学学者,他对我说彝族的茶文化不仅有,还很丰富,很久远,有《茶经》和《献茶经》。但他记不得内容,我只能自己去寻找,至于去哪里找,也是茫然,还好,有了一点眉目,就能找到答案。

接着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去凉山州文联采访,期间,我翻开一本《凉山文学》,无意间瞥见一篇阿牛史日和阿额阿伍老师写的文章,里面提到了彝族的茶的起源。无比激动。立即联系老师采访。这才知道,之前那位学者说的《献茶经》是《寻茶经》。

总的来说,这次的采访,是一次又一次的偶然促成的,否则,我可能还不知道去哪个单位找相关书籍考证。

写完稿件,我才真正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的含义,平时的知识储备太少的话,写起稿子来就像在爬山坡,很艰难。我所不知道的那些内容,其实都是有书籍介绍的,只是平时没有机会阅读到。

关于彝族的茶文化,我只写了花椒村一个地方,因为很多彝族地区的习俗都有所不同,但又差不多,无法一一概全,传统的习俗,也只写了自己已经掌握到的,当然,彝族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没有了解到的,也欢迎各位读者老师能指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本报记者李晓超

新闻推荐

宁南竹寿镇密织防火“安全网”

本报讯近日,宁南县竹寿镇再次向辖区村民发布森林草原防火短信,筑牢、密织森林草原防火“安全网”。据了解,春节至今...

宁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南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