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见证凉山“一步跨千年”

四川日报 2020-04-03 06:45 大字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座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博物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的4000多件文物,串起2000多年来,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产生、发展、衰亡、最终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轨迹,也揭开了彝族同胞的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神秘面纱,成为国内专题博物馆的典范。

□本报记者 吴晓铃

一馆阅尽凉山彝族历史全貌

从邛海湿地沿泸山而上,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就建在泸山北坡。无论是博物馆的建筑还是展陈,无不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博物馆广场,著名雕塑家赵树同设计的雕塑“凉山之鹰”,矗立在广场正中。这是一位身披查尔瓦、正在吹起牛角的彝族武士形象,据说塑造的是彝族历史上的一位英雄——支格阿龙,他象征着凉山彝族的民族精神。广场两侧,铁镣和绞索两组大型雕塑,则象征着彝族同胞曾经受到的奴役和最终的反抗。不远处,可以看到博物馆采用红、黄、黑三种彝族绘画的传统色彩装饰,馆内装饰有日、月、山、水、羊角、鸟羽、火镰、鱼网等取材于自然的图案,极具彝族风格。

博物馆副馆长邓海春说,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心地区,因其特殊的历史、社会、地理等原因,至1956年仍保持着完整的奴隶社会制度,这在世界上也属罕见,被学界视为研究人类奴隶社会形态的活化石。为了让人们更便捷地了解和研究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博物馆在1985年建成开放。

步入博物馆,可以看到墙板上的彝族文字和征集来的竹片等书写材料,可以在西昌礼州遗址出土的石刀、石斧等文物中,探寻彝族从外地迁徙到凉山的轨迹,也能在精心打制的彝族银饰和房屋构件中看到他们的精巧手工艺。博物馆还收集到红军战士王海民1955年受军衔时的礼服及勋章、从彝族各阶层手中缴获的各种枪支、民改工作队带给凉山人民的棉衣裤等救济品,它们成为凉山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那“一步跨千年”飞跃的历史见证。

珍贵文物展示彝族文化绚丽多姿

在博物馆的漆器、金银首饰等展厅,琳琅满目的展品,一展彝族同胞的心灵手巧和独特民俗。

邓海春说,彝族漆器以其绚丽色彩和独特纹饰,受到很多人喜爱。但有一类武器类漆器,却鲜为人知,这就是彝族漆绘皮铠甲。这种铠甲用牛皮制成,铠甲必须髹漆,工艺复杂,却能存放数百年也不会腐烂,如今这种工艺已经失传。博物馆建馆以来,收集到的铠甲已有80多件,其中包括宋元明时期的铠甲。上世纪70年代末,当地文化专员曾在昭觉收集到一件明代漆绘皮铠甲,上部有十块用特制模具压制的小型皮甲,皮甲间用皮条连缀,通施彩漆;下部为五层小甲片连缀而成的甲裙。此铠甲最珍贵之处还在于在腰部两侧绘上古彝文,因此成为彝族铠甲中的珍品,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饮食类漆具中,各种雁爪、鹰爪酒杯也十分扯眼。据介绍,这类酒器最为高贵,能喝到它盛的酒,就是最高的礼遇了。

在博物馆金银首饰厅,动辄十几斤重的彝族银饰以及银壶、银碗等展品,也极具视觉震撼。邓海春说,博物馆陈列的金银首饰,除珍珠、玛瑙、象牙属外来品外,其它饰品都由彝人工匠制作。如今,彝族银饰制作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此次文物紧急转运中,除了评级文物以外,这些独具民族特色且便于装载的展品,大多数都在转运之列。

新闻推荐

男子突然晕倒 路过护士跪地救人

邓雪梅跪地施救。3月27日,西昌市长安西路,一名骑着电瓶车的中年男子突然晕倒在公路上,不省人事。刚好路过此地的凉山州...

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