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水长流
王甲申
清峪河自川口出山,东西分流,中间一支清溪从古镇穿街而过。房屋建在清溪两边,显出江南水乡姿韵。清晨,打水的人络绎不绝,淙淙流水如琴弦弹奏,伴着古镇人把日子过得舒坦滋润。只是河溪穿街,车行人走多有不便。金朝年间,城北清凉山寺道人鲁班心生善念,化缘筹资,在河溪过街的十字路口修了一座石涵桥,古镇因桥得名,唤作“鲁桥”。
村里老人回忆,一九二九年,久旱无雨,颗粒不收,为了争水,东西两村群众齐聚河埝,不惜棍棒相见,上演了一场争水械斗。双方各有损伤,但最终形成溃埝,水失殆尽。一九三三年,暴雨成灾,河水猛涨,大水从北城门洞汹涌而入,幸有众多麦秸垛漂流至此,挡在城门洞口,城内才免遭大患。
新中国成立后,清峪河得以治理,上游修了水库,涝蓄旱泄,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灾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家军工厂在清峪河川建厂房。不久,人们发现清澈的河水变了颜色,还有一股怪味。原来上游工厂把污水排到河里了。工厂自知理亏,免费为古镇安装自来水。古镇人因祸得福,龙头一拧,清水哗哗直淌,而且干净卫生,还不用付水费。
当时因条件有限,每条街巷只安装一个水龙头。由于人数众多,轮流接水,水龙头使用频繁,时常坏掉,又无人及时更换,清水就“哗哗”流淌。那时街路尚未硬化,又无下水道排泄,常常泥泞如雨天。为了方便用水,人们纷纷将水管连接到自家院内,尽情享用。有的人甚至把水管引到自家菜园子,任水漫灌,不知珍惜。
长此以往,影响到工厂的正常作业,厂里先是限制用水时间,继而提出水费问题。那些年,人们生计艰难,心情自然不太顺畅,说话做事难免带着情绪:“当初是谁把我们的水源弄脏了,现在还敢找我们要水费!”自来水人们照用不误,水费却是常常赖着不给。无奈,工厂最终截断供水。不过,工厂给镇上打了一眼大口井,算作补偿。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矗立了数百年的古城楼被拆除,街中的溪水也改流城外,闻名遐迩的古镇失去了往昔的风雅。每天早晨,人们围在大口井旁,一边摇辘轳,一边闲谝。大口井的水吃起来有点咸,但古镇人也有随遇而安的雅量,日子就这样悠哉地往前过。
后来,有人承包了大口井,修建了水塔,把各家的水管连接起来。古镇的人又用上了自来水。不同的是,这次给每家安上了水表,按用水量缴费。只是安装的水管质量不好,又年久失修,跑水漏水是常有的事。
这几年,古镇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困惑,缺水问题成了当务之急。县上从大局考虑,决定将清峪河开发为全县的水源地,对河道实行保护措施,从水库那边埋管引水,修建沉淀池,消毒净化后,通过地下管道送往城乡各个村镇,使全县人都用上了清峪河的水。
古镇自然近水楼台,当地政府对全镇的引水管道重新布局,统一安装。为了弥补清峪河枯水季节的水量不足,县上又打了几眼千米深井。古镇地热水资源丰富,井水抽上来还冒着丝丝热气。经检测,地下水富含多种矿物质。这样一来,人们不但用上了天然水,而且是矿物质水。
古镇水的变迁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斤斤计较和怨声载道。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古镇越来越显现出文明和开放的魅力。
新闻推荐
“音乐是无法用具象来表现的,每个听众对音乐的感受都是很准确的。”11月6日下午,著名作曲家敖昌群做客天府文旅大讲堂...
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