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千年彝绣 “绣”出脱贫致富路

西昌都市报 2019-10-23 07:08 大字

今年6月6日,凉山州彝族银饰品、彝绣作品登录唯品会在线售卖,正式开启了大凉山“非遗+时尚+电商+扶贫”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凉山彝绣产业蒸蒸日上。

近年来,凉山州着力打造彝绣产业,彝绣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州广大群众特别是彝族妇女脱贫致富的一项新兴特色产业。广大彝族妇女不用离开家门,就能依靠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创造财富,织就幸福美好生活。建立起了彝绣(凉山产区)产业园区和基地,凉山彝绣产业正在向前快速发展。

凉山的彝绣同成都的蜀绣和汶川的羌绣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沉淀。其中,彝族刺绣据考证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剪裁缝补金觉乌基来发明;纺线织布濮莫尼衣来发明”,彝族刺绣应该是顺着剪裁缝补的产生而产生的,距今最少有1700多年的历史。

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将古老的彝绣文化保护的最完整的地方,彝族刺绣的图案纹样,大多取材于大自然和劳动生活中所观察接触的各种事物的形体,充分体现了凉山彝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

近年来,凉山从拯救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出发,支持彝族刺绣人团结协作,发挥民间性的彝族刺绣协会作用,发展彝族刺绣。凉山州人民政府制定了《凉山彝族自治州2015-2020年彝绣产业发展规划》和《凉山州彝绣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对充分挖掘、传承、创新和激发彝绣文化,提升凉山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彝绣(凉山产区)产业化工作得到了凉山州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为加快“彝绣(凉山产区)”产业进一步发展,争创地方品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凉山扶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2009年,彝族银饰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今年5月,凉山州妇联组织全州绣娘到北京服装学院开展“绣·出彝区”培训。参训学员沙马尤尤设计的银饰品,采用彝族银饰手工制作技艺,做工讲究,技艺精湛,共有20余道工序。在“绣·出彝区”培训结束时,她这样说:“为期七天的专题培训,受益匪浅。我将以彝绣为基础,继续推动彝绣在服装和配饰设计领域以及艺术项目的应用。探索出一条新的对彝绣的保护和传承路径,借助多元化渠道向社会公众进行民艺传播,结合多方力量,对其进行再创造再开发,以成为现代生活用品。让我的凉山姐妹们的绣品,绣出彝区,走向世界!”

米色莫子洛是凉山州州级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这次她与知名设计师王河合作上线的是彝绣马齿纹宽肩带。9岁就跟着母亲学习彝族服饰制作技艺的米色莫子洛,擅长彝族特色的贴布绣、盘线绣、裹布绣等,几十年来努力创新,带动200余绣娘从事彝族刺绣,其中贫困绣娘56人。朴实的她,在培训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通过培训学习,我从另一个角度真正理解了服装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原来彝族服装还能以另一种形式进行诠释。我们民族服饰不仅仅是保守、传承、单一的,更应该不断创新,相信会更多的发展空间。”

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凉山州公路质监分站召开新聘人员报到见面会

本报讯为更好地帮助新招聘员工融入单位,激发新入员工工作激情,搭建学习、交流和共同进步的平台。10月10日,州公路质监分...

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