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畔榨红糖

华西都市报 2019-07-10 03:07 大字

榨红糖的季节是村民甜蜜的季节。

糖坊开炉。

不停搅动热糖浆,使它快速冷却,让红糖黄而带红。

糖坊里,热气腾腾,红糖飘香。

红糖成形。

糖汁水不断烧干水分,不断移锅。

包装好的红糖,准备拿到市场上销售。

□文/卢尔呷图/贾巴尔且每年冬春,正是金阳沿江一带农民榨甘蔗制碗儿糖的季节,走到江边,远远的就会闻到一股甘甜而清香的味道从空中飘来。嗅着香味,就会找到红糖制作坊。金阳碗碗糖,也叫碗儿糖,因其外形似碗而得名,其民间制作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云南省巧家县蒙姑岳氏运铜到弥勒洲竹园镇,回程中引进了甘蔗种植,榨红糖技术也由此而入,之后,种甘蔗及榨红糖逐渐在金沙江两岸普及,金阳种植甘蔗也由此开始。

据金阳双龙坝出土文物清乾隆元年迁徙墓碑记载:“楚南荆州府人氏,迁移至黔,游至古滇西蜀建昌宁远府西昌县管下(辖)地,落业为耕田……”。可见金阳碗儿红糖也有300多年历史。

金阳地处金沙江北岸,属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所产甘蔗的含糖量高,特殊的土质、水质、气候孕育出优质的甘蔗,优质的原材料为生产小碗红糖奠定了基础。金阳碗儿红糖一般在每年农历冬月底开榨,次年清明前后收榨,为此,有冬糖和春糖之分。制作工序分为:甘蔗采收、榨汁、加热、蒸发、澄清、制糖、包扎七道工序,制作工序十分考究。

制碗碗糖是一门复杂的技艺,整个榨糖季节,糖坊一旦开炉,就连续不断地把一个组或者一个营盘家家户户的甘蔗都要全部榨完,而“榨糖”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干的事儿,需要集体劳作才能完成。砍甘蔗的,扛甘蔗的,榨糖的,舀糖的,包糖的,烧火的,共需要二三十个人。

收甘蔗是个名副其实的体力活,从地里收回来的甘蔗,要挑选杆直体壮的把前面三四节砍下捆好,储藏在水沟边作为来年的种子。当地农民说,过去是靠畜力来压榨,即用牛拉有两三千斤重的石辊压榨甘蔗的方式,称为“牛绞”,也称“土滚子”。现在的设备是机械化了,省了不少人力物力,机器榨汁,需要两人喂料,有人清理蔗渣。他们将根根甘蔗从榨糖机进料口送入,被分离成蔗渣和蔗汁,浓稠的蔗汁经出料口流入到过滤容器中进行沉淀。而蔗渣通常被晾干后留做柴禾。蔗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被舀进大锅里面烧糖,就开始熬糖了。

熬糖的过程也很复杂。制碗儿糖的作坊称“糖厂”或“糖坊”,按传统方式选择在大榕树附近,以求神树保佑。熬糖师傅们设计灶台独具匠心,熬糖锅一般设单数7或9口呈梯形由高到低,熬糖灶台在当地俗称“牛尾灶”又叫“直风灶”。一字排开的大锅,头锅为生水锅,依次均为过渡锅,最后为出糖锅。蔗汁在生水锅内煮沸后,灶头上的人开始除泡,清理掉产生的泡沫,过滤等。在红糖的熬炼过程中,是不能用大火的,大火会将糖汁熬煳,一般用温火熬煮三四小时。

熬糖时,需要特别注意火候,有人负责用一根木制搅糖棍搅动糖汁,防止粘锅生煳,有专门负责掌握火候的掌勺师傅。待熬糖达到火候,随着掌勺师傅的一声令下,舀糖人出马,用长把瓢将熬制的糖浆舀入盛装容器。糖汁在容器里被来回搅拌至砂状,便摆好用泥土烧制、形同碗状的模具,在模具内放上厘米宽的布条或橘叶片,喷水湿润后,开始舀糖在里面。舀糖可是要眼疾手快,被舀出的糖浆要一勺勺快速倒进模具里,如果手慢不稳定,将糖浆洒落,会影响糖的美观形状。

糖浆在模具里冷却凝固成型后,再轻轻从模具碗内将红糖倒出,呈碗状的“碗碗糖”算是生产制作完成了。

金沙江畔金阳碗儿糖传统手工技艺代代相传至今,2013年,“金阳金沙江碗儿糖制作技艺”被列入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是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金沙江畔的甘蔗就越来越少。制作碗碗糖的塘坊也就越来越少,会这项传统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

其次,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种植甘蔗制糖特别辛苦,经济效益较低。据了解,100公斤甘蔗可榨成70公斤的蔗汁,70公斤蔗汁熬成红糖只有10公斤。而100公斤甘蔗杆可卖160元以上,经过加工制成的碗儿糖,10公斤还卖不到200元。再加上当地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再种植甘蔗制糖,造成掌握这项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新闻推荐

凉山州开展知识产权系统执法保护专项行动

本报讯为维护公平、规范的知识产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安全,维护权利人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

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