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非遗大检索 原来我们有这么多“第一”“之最”

西昌都市报 2019-06-13 08:14 大字

6月9日上午,邛海边,阳光明媚,波光粼粼。凉山州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景区活动,在游客的啧啧赞叹声中拉开阵势,非遗成果展、非遗摄影展,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赏,而邻水搭建的舞台上,非遗传承人带来的精彩演出,更是赢得了阵阵掌声。

除了景区展示,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继续在西昌月城广场开展非遗宣传展示、非遗进社区和非遗体验展销活动,吸引了上万人观看。为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画上了精彩炫丽的一笔。

文/本报记者李晓超

凉山州非遗保护工作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按照非遗法规定的“普查”“名录建设”和“传承传播”三项制度积极开展工作,形成了以“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抢救性记录”“名录建设”“非遗+扶贫”等工作为重点的“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凉山非遗保护模式”。自2006年开展非遗工作以来,长期引领全省21个地(市)州,处于四川非遗保护的第一方阵。

截至目前,凉山州共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8项,省级项目名录112项,州级项目名录263项,县级项目名录1300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名,省级传承人110名,州级传承人299名,是全省21个地市州非遗名录最多的地区。

除了四级名录外,全州还拥有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和3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重点项目。“凉山州毕摩文献”还成功入选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018年7月,凉山州进入文旅部、国务院扶贫办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名单。2019年2月,唯品会驻四川凉山传统工艺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国家实践、凉山实验”,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一项重大实践工程,翻开了凉山州“非遗+扶贫”崭新一页。

13年来,凉山非遗保护工作创下无数傲人佳绩,今年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活动,在景区和社区,除了能看到非遗传承人的精彩表演之外,还能在展板上了解到凉山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一个个“第一”和“之最”背后,也包含了所有非遗保护工作人员默默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四川第一部非遗保护条例

2010年在凉山制订并实施

凉山是全省第一个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估计少有人知道。

2010年2月8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同年5月28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7月1日正式施行。比《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公布,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早了一年;比《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2017年9月1日起施行)整整早了7年,是四川省21个地市州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条例》的实施,使凉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这既是一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载入史册的殊荣,也是敢为人先的责任与担当的体现。

除此之外,凉山州也是最早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和非遗保护中心的地区,成立时间分别是2006年和2011年9月。

凉山首创的“局际联系会议制度”“专家年会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专家评审制度”和“专家论坛机制”等新举措,更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指导。

第一个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民间以祭火、照岁、祈年为主要特征的民俗事项和重大节日,具有民俗节日的原生性、宗教性、全民性、丰富性、传承性和流变性等特点,按“祭火——庆火——送火”展开的民俗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祭祀火神和祖先、打火把照田驱虫、火把狂欢、选美和赛装、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斗鸡等民间竞技和朵洛荷、达体舞、彝族口弦等歌舞乐活动。

2006年“彝族火把节”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此后又相继荣获“中国十大民俗节日”“四川十大名节”,“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等重大奖项,2013年被中国政府遴选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下转21版)

新闻推荐

凉山州“树新风助脱贫”家庭教育讲师培训班开班

本报讯6月11日上午,州妇联组办的“树新风助脱贫”家庭教育骨干讲师班在西昌举行了开班仪式,标志着为期三天的培训正式...

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