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有“小情绪” 家长要静下心来感受

西昌都市报 2019-05-23 17:50 大字

当孩子闹小情绪的时候,许多家长不知道该怎么正确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可能就是以置之不理或是训斥一顿了事。凉山州心理咨询研究所心理咨询师朱琳表示,在孩子生气时,莫用嘴,少说孩子的不是,用心感受一下孩子的情绪,用耳朵听听孩子的“生气宣言”。

周末的时候,市民倪芳与闺蜜小聚,听她倾诉了困扰她很久的心事,女儿老爱生气的问题。她女儿一出门跟小朋友玩的时候,几分钟就要闹一次别扭,然后抱着胳膊到一边生气去了。不理人或者自己玩,气一天都可能。

让闺蜜非常担忧的是,在大人看起来芝麻蒜皮的事情都能让她很生气。这样一来,简直没朋友了,这样的孩子将来社交肯定要出现问题了,怎么办啊?

这个问题在倪芳看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生气不是大人的专利,语言能力缺乏的孩子,也需要一种方式来宣泄不良情绪。一味地埋怨孩子,把一顶顶的大帽子不问情由地扣下来,是对孩子的不公平。

据朱琳分析,“生气”是孩子感情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元素”之一。孩子生气时,应该正确引导他们通过正当渠道发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控制情绪不要“气昏头”,被“生气”控制了自己。

大人不要把孩子“发泄愤怒”简单地视为“行为另类”,更不要动不动就严词训斥孩子,暗示他们“爱生气”,不要剥夺孩子自我心理调节的权利,若他们把怨气积存在心里,紧张和焦虑情绪就会不断增加。

“我认为,遇到孩子交往中容易生气的行为应该科学处理。”朱琳说,对孩子要放手。在和小朋友玩之前提前说好,不能伤害别人,有什么问题,用语言来解决。这样他在玩的时候,出现任何状况大人在一旁多观察,少介入,让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学会负责。

“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说负面的话。别当着孩子的面说,爱生气、脾气差、将来没有朋友等等这样的话。相反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心理暗示,比如回家要说,我觉得你今天比昨天有进步,高兴地玩了半个小时呢。孩子有了正确的引导暗示,慢慢就不再习惯生气了。”朱琳强调,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看看作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容易抱怨发牢骚,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来的是父母的行为。

本报记者李善鸿

新闻推荐

凉山州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

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教质量凉山州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本报讯5月17日,由州委宣传部、州教体局、州人社局、共青...

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