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古迹] 这一段被尘封的老城墙

延安日报 2019-04-14 09:09 大字

?●虽然全国各地城墙遗迹遍布,但像延安府城这样用石头垒砌的城墙遗迹还是比较罕见。

?●日本一本旧杂志上刊登的1938年轰炸延安城照片,能清晰地看到延安府城的城墙轮廓。

每个老延安心中,都有一座延安老城,每一个城门、城楼,每一处城墙、建筑,都寄托着他们儿时嬉闹的记忆与远眺的目光,也见证了一座城市的荣耀与沧桑。毕醒世关于这一段老城墙的心事,也是众多真正爱延安、懂延安的“老延安”们共同的心事。

1 城墙

最近,延安旧城改造正如火如荼,一段尘封在城市夹缝里的延安老城墙,竟成了延安政协委员毕醒世的心事。

就在延大附院后巷的菜市场附近,几排破旧的楼房纵横交错着,楼房的夹缝里,因为常年无人清理,周边长满了杂草,堆积了许多垃圾。一段由大块方形石头垒砌的、呈斜坡面的墙体夹杂其中,这就是毕醒世说的延安府城的老城墙。因为,周边的房子有的挨着“城墙”修,有的直接修在墙头上,同一角度,无法看到“城墙”的全貌,粗略估算,残存墙体的高度应该在4米以上。

“你看,每一块石头都很规整,表面凿有花纹,墙体很厚,很结实,这就是延安府城的城墙。”毕醒世说,因为常年处在城市楼群的夹缝里,它渐渐被人忽略和遗忘。这段“城墙”从延大附院后面的农业生产资料总公司家属院,经过北滨路的市政养护处,一直延伸到菜市场,从地图上测算总长超过300米,是十分难得的石头垒砌的古城墙遗迹。

据史料记载,延安境内共有7座古城遗址,即延安府城、肤施县城、高奴县城、北关围城、南关围城、丰林县城和铺城。毕醒世说的延安府城,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至民国二年(1913年),一直是延安府的所在地,亦是肤施县县城,金元两代曾是陕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从时间上距离我们最近的延安古城。

延安府城又名西城,位于现在的延安市区中心,延河与南川河汇合处,也在东、南、北三条大川交叉的古驿要道上。它的城墙西依凤凰山绵延上下,东临延河水顺岸伸展。山上城段,斩土为壑,陡峭险阻。城内平地部分呈船形,占地面积约为5.16万平方米,城墙则全部为巨块面石垒砌而成,内部填土夯实,城墙截面呈梯形。

关于延安府城的结构形状及其规模,文献记载为:“周九里,高三丈,池深二丈。门三,东曰东胜(门)、南曰顺阳(门)、北曰安定(门),上建重楼,又有小东门曰津阳(门)。西面依山,上建镇西楼。”延安城由于受其所处地形位置所限,无法修筑西门,只在北城门角向西处留一宽约2米左右的券式拱洞,称其为“小西门”,与西沟相通,可供人们步行出入。

民国初年后,延安府城逐渐损毁。其中,最严重的毁坏来自1938年日军的轰炸。

据1946年3月10日《解放日报》记载,从1938年11月开始,至1941年10月为止,日军先后17次轰炸延安古城,投弹1690枚。这座千年古城最终被炸成一片废墟……1944年7月,为配合国际联合反战的美军观察组来延安工作,便于大型飞机的起降,古城墙上的石头,被拆下来铺设了东关飞机的跑道。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城残留的遗迹也一点点消失殆尽,只有凤凰山上的一段城墙轮廓还算保存完整,范围从凤凰山南端的棉土沟一直蜿蜒到凤凰山旧址右侧,呈半圆形,约1.5公里,城墙底宽约20米,顶宽1.5米至2米,高约10米,每隔50米有一突出部分。这部分修筑在山上的城墙,全部都是用黄土夯成的。而如今,北滨路附近发现的这一段城墙,应该是“府城”东侧的城墙,是目前延安仅存的一段石头垒砌的老城墙。虽然全国各地城墙遗迹遍布,但像延安府城这样用石头垒砌的城墙遗迹还是比较罕见。

2 记忆

延安,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曾是“塞上咽喉”“军事重镇”;这里曾旌旗蔽日,战火飞扬;这里曾金戈铁马,残甲血染;这里曾枯木曲折,魂断梦散!多少壮士在这里为国捐躯,多少入侵者在这里折戟沉沙!时光荏苒,曾经的辉煌早已烟消云散,曾经的激战也成了过眼云烟,唯有记忆中延安古城的样子,成了萦绕在“老延安”心里难舍的情怀。

毕醒世对延安古城最初的记忆,是对西门的记忆。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他大约四五岁,家住在延安城里的西山上。有一次偷偷跟着姐姐去西沟后沟的砖瓦窑拾蓝炭,他们沿着大街一直向北走,到了石油公司,也就是现在的延安宾馆,再顺着北城墙向西拐,出了西城门就到西沟了。在毕醒世的印象里,当时的西城门门洞子很高,但并不宽,大约只能让一辆架子车通过。

他听父亲说,上世纪30年代,古城尚且完备的时候,西城门是永远关闭的。因为从前城里只要死了人,都是从西门把死者抬出,安葬在西沟,天长日久形成习惯,所以活人都不敢走西门。这故事听起来有点吓人,年幼的毕醒世深深地记下了西门的样子。

其实,延安府城被炸毁后,并没有立刻消失,上世纪50、60年代甚至到70年代末,古城都有许多遗迹可寻。也不仅是西门,包括南门、北门、大东门和小东门,以及城内各种老建筑、各处断断续续的老城墙,都留在了老延安的记忆里。

2018年,我曾写过一篇关于延安古城的文字,唤醒了延安人的古城记忆。

一个远在外地、署名为“陕北老汉”的老延安留言说:我生于1945年,应是1951年到延安,曾经跟着母亲到北门口实际上是现在的纪念馆那个地方量粮(就是买米),所以我见过残缺的南门,完整的北门和大东门及小东门。并且在上了南门坡所看到的称做转角楼(现如今的丽融广场)是一片瓦渣滩(应是被日本飞机炸后的场景)。南门拆得较早,位置当在棉土沟南侧坡上古城墙遗址下面。仅此印记而已。

老延安“一南”也分享了自己的记忆:(上世纪)50年代中,延安有北关南关东关及城内的大街和二道街。北门和大东门还在,南门已不复存在。去东关下一道大壕过一座漫水桥再上一道大壕即到清凉山脚下,也就是东关街头。南去是从南门坡下去进入窄窄的南关街(当时延河没有大桥)。

而一位网名叫“鄜州月”的老延安还特别提到:延安古城的遗迹在70年代中时还保留着一些,譬如顺着大街向南关走的路旁,有很多低矮的二层小楼,据说那就是宋代的建筑风格,各有特色。当时有人指着这些低矮的楼房说:李逵当年劫法场就是从这种小楼上跳下来的,想想也是,看那些小楼并不高,有些伸手就能触及二楼的栏杆。结果在1977年那场“大水冲延安”后,由于大水是冲北关、泡南关,东关地势高幸免于难,南关的那些典型的宋代建筑,被水泡后东倒西歪得不成样子,市政府统一拆除了,建成了标准的六层楼房……

3 心事

毕醒世是个标准的老延安,早年间,毕氏家族就住在延安府城里,在延安很有名望,著名的陕北名医毕光斗是他的爷爷。小时候,他常听父亲讲老延安的故事,后来虽然离开延安南下广东,但一直致力于延安历史的民间搜集和整理工作,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可以说,在延安古城的研究领域,毕醒世很有发言权。

他曾在日本的一本杂志上,搜集到一张日军拍摄的轰炸延安城的航空照片,照片拍摄于1938年底,能完整地看到当时的延安城与一沟之隔的北关延安古城的轮廓:当时的延安古城城墙十分完好,就连几个城门的瓮城和城中的街道也清晰可见。延安古城的城墙最高点在西沟的山顶上,南边的城墙沿着西沟这边的山脊线顺势而下,到山脚之后与西沟的河沟平行而耸立;北边的城墙则在现在的延中沟山边下来……只有东边沿延河的城墙没有了踪影。这张照片已成为研究延安古城的权威资料。

2017年,退休后回到延安的毕醒世,背着摄影包,沿着西沟北边的山梁一路攀登至山顶,这里曾是延安古城城墙的最高点。他就站在这个制高点极目眺望,看见清凉山、东关、北关、王家坪、杨家岭以及足下的西沟,不由得想起小时候见过的延安老城,想象史书上记载的延安古城,仿佛进入了时间隧道,任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穿越……

如今,在北滨路附近发现的这一段老城墙,成了毕醒世的心事。他一直在考虑,如何能让这段城墙被大家重视和保护起来。作为延安市政协委员,毕醒世预备写一份提案,他希望延安能在城市改造中把这段老城墙作为一个参考因素,对它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比如,建一段城墙公园,或者适当恢复一些延安古城的标志性景观。”毕醒世说,“很多城市都在打造古城,与其无中生有,仿建古城,倒不如把这些珍贵的城墙遗迹好好利用起来。这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也是对城市文化的尊重。”

的确,每个老延安心中,都有一座延安老城,每一个城门、城楼,每一处城墙、建筑,都寄托着他们儿时嬉闹的记忆与远眺的目光,也见证了一座城市的荣耀与沧桑。毕醒世关于这一段老城墙的心事,也是众多真正爱延安、懂延安的“老延安”们共同的心事。

新闻推荐

凉山州卫健委:座谈会上共话健康未来

本报讯近日,凉山州卫生健康委召开委机关离退休职工座谈会,共谋发展大计、共话健康未来。座谈会上,相关领导高度肯定...

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凉山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