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四成留守儿童一年与父母见面不超过2次 逆反期提前

澎湃新闻 2018-10-19 11:33 大字

约4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见面次数不超过2次;留守儿童逆反期提前至小学五年级;被孩子怨恨的不是“外出”,而是父母内心的忽视;常回家“看看”,不如多打电话;母亲与留守孩子多联系,能促进其对父子关系的缓和……10月16日,2018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发布,今年是白皮书连续发布的第四年。

“经过今年的调研结果,一个事实也浮出水面,对留守儿童心灵帮扶的有效路径只有两条——对内是引导其核心自我评价提升、对外是帮助其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改善。”10月18日,该研究报告的学术执行人、北师大教授李亦菲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白皮书试图探索留守儿童情绪状态的形成机制,依据严谨数据得出的结论,从而为留守儿童心理帮扶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重塑公众的常规认知。

留守儿童逆反行为提早至五年级

本年度的白皮书研究历时9个月,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总数11126份,其中的83.7%抽自中南、西南、华东等三个留守儿童集中地区,与国内留守儿童总体分布状况较为一致。在以往三年调查的基础上,本年度的调查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以及核心自我评价进行测评,试图分析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联结影响留守儿童情绪状态的心理机制。

2018年度不同地区调查对象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本文图片 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

从外在表现层面看,留守儿童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少言,容易被欺凌或欺凌他人。四年多以来,项目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纪实性访谈等多种方式接触和了解留守儿童,逐渐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基本特征是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而造成亲子关系淡薄,并导致心理安全缺失和自信心降低。

此外,除性别、年级、地区等人口学变量外,亲子联结、亲子关系和衡量自尊、自信的核心自我评价是影响留守儿童情绪状态的主要社会、心理因素。

李亦菲教授告诉澎湃新闻,在本次调查结论中,有两点尤其值得引起关注。

在“亲子联结”方面,白皮书数据显示,约4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见面次数不超过2次,约20%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亲或母亲联系的次数不超过4次。离父缺母型和离母缺父型的留守儿童(注:父母一方离开,一方虽未外出,但缺乏对儿童的关照)不仅会表现出对父母缺失一方的怨恨,而且,在与父母中缺失一方的亲子关系、核心自我评价、愉悦状态等方面的得分都显著低于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半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同时,离父缺母留守儿童和离母缺父留守儿童在烦乱与迷茫两种消极情绪中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其他各类学生。

李亦菲表示,“这两类留守儿童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8.4%,占留守儿童数量的23.3%,与其他儿童相比,他们与父母关系最疏远、最缺乏自信心、情绪状态最低落,是需要得到特殊关注和照顾的群体。”因此,项目组建议在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时,要特别将这两类留守儿童与其他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区分出来, 并嘱托所属村镇、社区和学校的有关人员,给予额外的关注和照顾。

另据白皮书数据,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留守儿童对父亲的行为依附水平降至负值。“这点让我也很惊讶,正常情况下儿童的逆反行为至多从六年级才开始。这表明留守儿童较早表现出对父亲产生明显的对抗、抵触倾向。也可能是由于与父母疏远导致在情感、价值观、生活方式上,对父母表现出的不认同。”李亦菲解释道。

不同留守状态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得分的分布见图5-4。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核心自我评价得分最低,并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和半留守儿童;在三类留+守儿童中,离母缺父留守儿童的核心自我评价得分与离父缺母学生的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

将积极心理干预融入学生日常教育

目前,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仍然非常薄弱。首先,留守儿童的父母普遍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力,难以弥补因空间分离而造成的亲子关系淡薄;其次,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不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情感抚慰;第三,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缺乏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建设的专业师资和课程资源。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项目组也提出了留守儿童帮扶工作的新路径:通过对有机会长期接触留守儿童的父母、学校教师等提供持续和系统的专业化支持,改善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从而实现对留守儿童的有效帮扶。

其中,一是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开展亲子培训活动。比如,在外出务工者聚集的企事业单位或场所,通过举办培训活动、发放亲子教育手册等方式,帮助家长逐步树立科学的亲子教育观念,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方法和技巧。二是支持农村中小学校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建设:一方面,在留守儿童比例较大的农村学校设立儿童广播站,帮助孩子了解社会、建立积极心理模型;另一方面,指导学校开设心理赋能课,将积极心理干预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

而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国内每年对留守儿童帮扶捐助中,仅有12.77%是针对这两条路径进行的。这一发现可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更高效地进行精准投放。李亦菲表示,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力量提高留守儿童的自尊、自信对改善其心灵状况十分重要。另外,需注意,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打电话联系的效果反而比见面效果更好,“因为见面有时还可能会产生冲突”。

对不同年级学生得分的差异检验表明,非留守儿童的迷茫状态得分显著低于半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离父 缺母和离母缺父留守儿童的迷茫状态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学生。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安全缺失和自信心降低

据2018年8月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与2016年摸底排查数据相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体数量下降22.9%。

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曾向媒体表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增加、父母返乡就业人员逐年增多、家庭监护意识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农村户籍变成了城市户籍是留守儿童数量下降的主因。

“在这697万余人中,0到5岁的超过20%,6到13岁的超过60%。”中华儿慈会筹资合作部主管牛奔认为,在留守儿童问题中,目前有两类表现冲突。“我们经常下乡到村里,了解到0到5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例如车祸等意外伤害的问题,而6到13岁这个群体,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心灵状况出现问题。比如近期媒体调查到现在农村孩子打网游情况很严重,他们缺乏父母陪伴,身边的爷爷奶奶也不知道怎么教育,是我们社会需要关注的。”

比起向留守儿童家庭或所在学校提供金钱和物质援助,关注留守儿童心灵发展,给予情感抚慰,对其未来成长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在青海、凉山等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面临基本生存困难的状况,但在江西、安徽等大范围的务工地区,其实留守儿童整体的生存状况还不错,体现更多的则是由于监护缺失导致的溺爱问题。

对此,联合国儿基会儿童保护处项目官员刘鸣表示,实际上父母不在身边也是能很好地承担父母的责任的,是可能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尝试在村里设立“儿童福利主任”的岗位,确保在一个村里,不管父母是否在身边,孩子的事情都有人管。而在政策和政府服务层面,基金会也关心儿童不法侵害的问题。“不法侵害需要公权力介入,比如儿童主任发现问题后报告给政府,需由政府采取措施应对。希望在制度上,相关配套的医疗服务等保障体系领域日渐完善,同时,公益组织也需要发挥更好的作用。”

新闻推荐

凉山州将深入开展农房质量安全大排查大整治

本报讯近日,记者从州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获悉,为提高全州脱贫攻坚农房建设工程质量,凉山州从10月16日起至11月30日...

凉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凉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