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诗人走进校园与大学生谈诗与思“小冰写诗”成研讨焦点
中外诗人走进校园与大学生谈诗与思 中外诗人与大学生交流。
细雨霏霏,秋的诗意更加迷人。10月11日,2017西昌邛海·“丝绸之路”国际诗歌周迎来了开幕后的第二天,中外诗人们来到西昌学院,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大学生的青春与诗意相得益彰,校园散发着浓浓的诗意。
美国诗人、著名汉学家梅丹理用流利的汉语发表了演讲,解读诗意与哲思之间的联系,“在中国台湾地区工作两年多时间,对中国的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有深入的了解。而诗歌研讨会的举办,则让我看到诗歌交流与思想交流的共同之处,都是关于人内心深处相信对真理、对美好的信念。”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翻译家吉利尔莫·布拉偌则给在座的大学生介绍了优秀的阿根廷民族文学,并分享了他近些年来在中国生活、工作的感受。布拉偌还提到,他非常愿意致力于中国与南美的文学交流,比如将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南美读者。
人工智能小冰写诗,在诗人圈引发很大的瞩目。诗人干海兵谈到小冰写诗给他带来的启发,“有一个朋友发给我几首诗。我看了以后,首先就感到,语言风格很奇幻,甚至有点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他表示,“我做了多年的诗歌杂志编辑,见过很多优秀的人类诗作,机器人写的诗句,却如此震动了我。这也让我思考到,当机器可以通过编码操作完成一首诗,人类又该怎么写出好的诗歌来?该从哪些方面,去除掉程序化的写作陋习,走出小圈子化的审美倾向?”
在谈到诗歌写作的个体化与诗歌的社会化关系时,来自西安的诗人伊沙认为,“哪怕是被认为缺乏人的社会生活具体经验的机器人小冰,她的诗歌,也带有社会性。因为小冰的现代诗创作能力,是师承1920年以来的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诗作。而那些诗作,都采取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表达这种社会性。”
本届诗歌周期间,与会的诗人们除了在西昌参加主题会议,诗歌朗诵会,还将前往昭觉进行社会历史调研及田野调查活动,在“拥抱山水阳光,领略民族风情”的同时,充分感受“诗与远方”在千里凉山演绎的灵动之美。11日,诗人们还前往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进行了参观。
身为本届国际诗歌周组委会主任的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活动间隙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吉狄马加说:“希望这个诗歌周不断完善提升,办成不光是中国的诗歌周,还要办成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诗歌周。让更多的中外诗人朋友走进凉山、认识凉山,拥抱山水阳光,领略民族风情,激发诗思灵感,创作名篇精品,搭建起凉山与世界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西昌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唐万贵)9月13日,凉山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阿石拉比到州检察院调研,实地查看立案信息系统、涉案财物管理场所和案件管理中心,并与院班子成员及内设机构负责人座谈,听取工作汇报。州检察...
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