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门山下的“木里粮仓”

攀枝花日报 2019-07-03 07:01 大字

□本报记者 李刚 徐杨

来自攀枝花米易县的“土专家”杨运洪已经在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项脚蒙古族乡项脚村待了两个年头。最近,他正指导当地村民实施立体西瓜试种项目。现代化程度不高、特色不鲜明、技术支撑不足、效益不高……这些旁人眼里的农业生产领域的短板,恰恰给了杨运洪展现“长处”的空间。

项脚蒙古族乡项脚村位于关门山下,是木里县高山峡谷中一处少见的平坦区域,这里年平均气温13℃,平均海拔2600米。多年来,当地农业产业一直以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为主。

现在,当地完成了100亩土地的田形调整,建起了65亩大棚蔬菜基地,栽下了突尼斯软籽石榴。

攀枝花援建项目的“落地生根”,让项脚乡的农业产业突飞猛进,这里,已经成为关门山下的“木里粮仓”。

大山里建起大棚基地

2013年,攀枝花援藏干部人才走进项脚村,在当地投资10万元,鼓励农民以劳动、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并指导成立了朝阳绿色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合作社。

“大山里的村民不经常出去走动,设施蔬菜大家根本就没听说过呢。”项脚乡党委书记游昊介绍,对口援建之初,攀枝花援藏干部人才与项脚村的干部、群众商量决定,要让这片难得的沃土发挥出更大的优势,要在这样高海拔的地区建起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基地。

当地一批村民也因此走出大山。他们前往攀枝花米易县,与米易农户同吃同住3个月,学理念、学技术、学管理、学生意经。攀枝花的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在关门山下结出硕果:2016年,项脚村大棚蔬菜平均亩产值达到2.5万元以上,种植户收入翻了两番以上。

做大做强 现代农业体系再延伸

“木里县冬春蔬菜供应缺乏,原来全靠从外地运,成本高,菜比肉还贵。通过攀枝花的援建,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游昊说。

项脚乡的村民们因地制宜,摸索出了一套在高原地区发展农业产业的门道。通过几年的努力,如今的项脚乡已发展集中连片大棚65亩,此外,经过田型调整,高标准露地蔬菜种植基地达到了100余亩。

项脚乡特色农业产业的路子越走越宽,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11月下种羊肚菌,待次年4月份收完,就能种其他作物,互不影响。”项脚乡羊肚菌种植户郭朝红自2016年开始尝试羊肚菌种植,成为了当地最先尝到甜头的种植户。

在羊肚菌产业发展之初,为解决当地农户的后顾之忧,攀枝花加大资金帮扶力度,为每亩羊肚菌提供3000元的补助。如今,当地羊肚菌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35亩标准化种植试点发展到600亩的种植规模。现在,仅羊肚菌种植一项,当地农户每亩可收干品羊肚菌五六十公斤,亩产值达到了8000元以上。

相关链接

目前,攀枝花市已完成木里县多个乡镇标准化钢架蔬菜大棚、食用菌人工种植、高原牦牛引种改良等示范项目建设,累计落实农业产业援藏项目资金783万元,预计年产值3244万元。2019年,攀枝花计划投入帮扶资金150万元,继续开展种猪种羊引种项目和牲畜暖棚示范户建设项目,培育10户种植养殖大户。利用攀枝花市电商平台以及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成都等地设置的专卖店等渠道,拓展木里县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展“以购代捐”活动,每年购买不低于1300万元的木里县农特产品。

新闻推荐

木里多举措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本报讯今年以来,木里县要锁定目标任务,紧紧围绕贫困县摘帽“一低三有”、贫困村退出“一低七有”、贫困户脱贫“一超六...

木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木里藏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