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奋斗者
木里县西秋乡用藏语翻译为“嘿邱乡”,译为太阳照射的地方,该乡也是木里的“民族融合示范乡镇”。
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有着一群团结、苦干、热血的基层战士和艰苦致富、勤勤恳恳的老百姓,为了这里的发展、富裕而不懈努力奋斗着,吴霞便是这其中的一员。
2009年,吴霞通过考试被分配到木里藏族自治县西秋乡人民政府工作,从一个根本不懂农村的城市孩子,成长为乡里业务水平最扎实的工作人员。2015年她通过村官考录公务员,转变了身份,乡党委政府综合考虑,让她担任乡扶贫专干一职,自此,她踏上了脱贫攻坚的征程。
规划先行 打造发展亮点
西秋乡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基础设施较差,收入渠道狭窄,缺乏经济效益快、富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贫困人口增收困难。
为此吴霞和全乡各级扶贫干部,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一步明确本乡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结,找准致贫短板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制定各村的脱贫规划,对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逐一分析,真正做到了因户施策,因户帮扶。
吴霞积极与帮扶单位协商制定帮扶方案,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的意见》要求,结合西秋乡资源禀赋,制定了《西秋乡日布村帮扶规划》《西秋乡米哑村帮扶规划》,脱贫致富有了指引。
多年的乡镇工作经验让吴霞知晓了要致富先修路的重要性。西秋乡以前全乡通村公路只有半年的时间能正常通行,道路的晴通雨阻现象明显。另外,公路等级也比较差,即使通了公路的村也是泥土公路。交通不畅,信息不畅,严重制约着商品流通及经济发展。
为解决这一困难,吴霞多次向上级领导汇报协调,经过多方争取,从2016年至今,全乡完成通村硬化路31.61公里,为农户出行和销售农产品提供了便利,也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产业 从苦日子到新生活
吴霞知道,要帮助村民们从苦日子熬到新生活,还得靠产业。
于是,2015年吴霞从自己的家乡德昌运来1200株青花椒苗让农户试种。在多方努力下,第一批青花椒试种成功,目前西秋乡咪核村专门成立了青花椒基地,并扩展种植了22亩青花椒作为合作社收入。
产业不仅要有益,还要能多点开花。
2016年,为了提高全乡农户的经济收入,米秋乡在重点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础上鼓励全乡村民发展特色产业白芸豆和大蒜,政府为解决农户销售的后顾之忧,还提供销售渠道。
当时很多农户对市场不了解不敢盲目尝试时,吴霞和全乡干部职工走村入户向农户耐心细致讲解怎样种植白芸豆,努力打消农户们的疑虑。2016年,全乡共种植白芸豆100余亩,另种有大蒜30余亩,为米秋乡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7年,木里县开始规模化推广400亩羊肚菌基地。吴霞第一时间把消息带回了乡里,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决定将日布佐村作为试点种植,但全村村民种植意愿并不高。
为解决这一矛盾,吴霞带头到日布佐村支部书记和党员示范户家做了多次工作。在吴霞的劝说下,村支部书记带头种植了17亩,村支部书记种植了2亩,在他们的带动下日布佐全村共种植了40亩羊肚菌。
羊肚菌收成时,在省电信公司的帮扶下,开展了线上销售。短短一个月羊肚菌的线上销售收入超过12万元。
有了各类产业的铺垫,村民们更加信任吴霞,发展的劲头也更足了。随后,全乡又陆续种植中药材党参245.1亩、续断213亩、白芨14亩、重楼31.6亩。
通过发展羊肚菌、核桃、花椒、中药材发展支柱产业,西秋乡改变了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群众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吴霞作为一名年轻的母亲,对女儿,有说不清的愧疚,可作为一名扶贫专干,她是称职的,甚至是优秀的。
2016年,西秋乡日布佐村的产业发展经验被作为模板在全县推行。同年,日布佐村顺利通过省州脱贫攻坚检查,摘掉了贫困的帽子。2018年,西秋乡米哑村也完成了退出验收,实现了脱贫摘帽。
文/本报记者 钱栩
图/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新华社成都4月29日电(记者陈地)记者29日从四川省委获悉,鉴于杨达瓦、捌斤同志在国家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
木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木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