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攀枝花 不悔援藏人

攀枝花日报 2019-03-28 07:01 大字

余中玉老师课后与学生合影。张翊正在为贫困儿童捐赠生活用品。黄昌银(左一)查看羊肚菌种植情况。邓涛(左二)正在为危重病人进行手术。冉琴正在准备资料迎接省内对口帮扶年度考核。张小勇(前)正在前往贫困户家中的途中。王宇(左一)正在进行入户调查,了解村民生产生活情况。□周红文/图

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崇山峻岭之中,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告别亲人,带着叮咛;他们辞别同事,肩负重托。他们将崇高信仰化作坚韧意志,将政治使命化为实际行动。他们不畏艰辛,苦干实干,助推木里藏区脱贫攻坚,践行着自己心中的誓言。他们来自英雄攀枝花,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攀枝花市援藏干部人才。

作为第五批援藏干部人才,周红于2018年10月来到木里县。在市广播电视台从事采访工作近20年的他,记录下了一群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真情援藏人。

援藏五年的余老师

余中玉,年近半百,一头干练的短发,说话语速快,笑声爽朗,为人热情。余中玉来自攀枝花市第十八中小学校,是一名从教近30年的高级英语教师。木里县县城的这条路余老师走了五年,街道、人群、路边小摊,从陌生到熟悉。

每天走进教室,余老师总是难掩内心的激动,因为迎接她的是一双双天真和求知的眼睛。这是余老师连续第三次远赴木里参加援藏工作,在木里县中学初中部任教五年。能陪伴藏区的孩子成长,见证他们因读书而改变命运,是余老师最大的心愿。

五年来,余老师被学生们称为余妈妈,学习生活中有困难、有心事,大家都会向余老师倾诉,余老师也会不遗余力的提供必要的帮助。因为余老师早已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能有个美好的未来。

援藏时间是有限的,个人的精彩并不圆满,和本地教师分享教育心得,传授教学经验,余老师早已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她要为这里留下自己毕生的心血。

每当夜深人静,母亲的音容笑貌总会浮现在眼前,那年夏日,余老师在木里,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2019年3月,新学期开学了,余老师收拾行囊再度出发,这次她将深入木里县固增苗族乡小学。因为学校没有专业的英语教师,为了让山区孩子从小学开始接受英语启蒙教育,余老师主动申请,来到距县城100多公里外的乡村小学。

战胜病魔 笃定前行的张翊

31岁的张翊来自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凉山分行。2018年6月,攀枝花市选派驻村工作队员赴木里开展援藏工作,张翊毫不犹豫的主动报名来到这里。

2018年12月2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来藏区驻村刚半年,张翊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癌”。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他一时难以接受。张翊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离开自己最亲的人参加援藏,决战脱贫攻坚,还有很多工作等着他去完成,但如今身患癌症,张翊感觉世界都崩塌了。

确诊11天后,张翊做了右侧甲状腺全切除手术,庆幸手术非常成功。一个星期出院后,在家人的一致支持下,经组织和单位批准,张翊又毅然回到了木里藏区,回到了驻村扶贫工作岗位,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援藏事业。

张翊说,人生路就是这样,有时笔直畅行,有时蜿蜒坎坷。既然目标已定,那就坚定的走下去。

自2010年以来,攀枝花市先后选派5批次共296名援藏干部人才奔赴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他们离开亲人,离开故土,满怀热情,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心系贫困群众,不畏艰险、不惧风雨,发挥各自才智和力量,为凉山州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就像英雄的攀枝花,映红了木里藏区的雪山、草原,映红了藏区人民群众幸福的笑脸。

黄书记的心愿

起伏的群山中,一座白墙红瓦的新房,在高原特有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低保户杨贵祥一家四口的新居,庭院宽敞整洁,屋内布置一新。谁能想到,不久前,杨贵祥一家还住在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临近春节,杨贵祥家里迎来了一位“客人”。

黄昌银来自攀枝花市西区政法委,挂职木里县深度贫困乡固增乡党委副书记。2018年初,杨贵祥家易地搬迁,准备建设新房,但由于缺乏建房技术,新房迟迟未能动工。黄昌银和乡上领导想办法,出主意,积极协调施工队,多次进行现场督促,新房终于落成了。

分析贫困原因,制定帮扶计划,帮助树立脱贫信心,自援藏半年多来,黄昌银成了杨贵祥家里的“常客”。如今,种植的核桃、花椒和饲养的猪羊也见到了经济效益,一家人的生活从此有了奔头。帮助贫困群众走出暂时的低谷,奔向美好幸福的生活是黄昌银的职责,也是他的援藏初心。

宣传扶贫政策、培育产业发展、开展住房建设、夯实基层治理,强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黄昌银始终奔走在固增乡的山山水水,他要把真情、执着和忠诚,奉献给这里最可爱的人民群众。

邓涛——木里医院的“一把刀”

这是个藏族聋哑老人,已经82岁高龄,当时送到医院的时候腹部疼痛难忍,经诊断为弥漫性腹膜炎。由于老人年龄较大,如不及时手术治疗有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从而危及生命。邓涛迅速组织手术,及时为老人清除了病灶,清洗了腹腔。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老人终于转危为安。

邓涛来自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从医26年,现在在木里县医院普外科工作。来木里近五个月,他做了100多台手术,被医院和患者称为木里医院的“一把刀”。邓涛说,能为藏区群众解除病痛,恢复健康,是我的职责和心愿。特别是,看到少数民族同胞带着病痛来到医院,带着笑容离开,为我们医务工作者竖起大拇指时,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做好传帮带,帮助本地医生提高医疗技术和水平,是邓医生的主要工作。

今年,邓医生的儿子即将面临高考,不能陪伴儿子参加他人生中重要的一次考试,不能为妻子分担生活的重担,愧疚之情时常萦绕着他。但是,邓医生说木里藏区更需要他,藏区的病人更需要他。

同在藏区的夫妻

冉琴来自攀枝花市就业局,挂职木里县政府办副主任,她主要负责对口援藏工作。张小勇,来自攀枝花市国有(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是木里县沙湾乡打卡村驻村工作队员,打卡村离县城有160多公里。

他们是一对中年夫妻,2018年6月,张小勇主动申请参加援藏驻村工作,来到木里县打卡村。丈夫参加援藏后,冉琴也向单位递交了援藏申请书,经组织考察,于2018年10月来到这里。夫妻二人虽然同在木里,但又好似远隔千里,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难得见上一面。

工作伊始,冉琴就迎来了一次挑战,省内对口帮扶工作年度考核。联系单位、收集资料、整理文件、复印材料、制作报表,这项工作需要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每一个数字必须精准,每一个考核项目必须对应查证,做到无一差漏。

2019年1月10日,张小勇在入户调查贫困户过冬情况的归途中,不慎摔下三米多高的路坎,当时立即陷入昏迷,后经医院诊断为腰椎压缩性骨折。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不让老人担心,不影响外地女儿的工作,夫妻俩决定留在木里进行保守治疗,待伤养好后早日重返工作岗位。“目前我们打卡村还没有实体经济,我们来自攀枝花的驻村队员要协助村两委,发展包括辣椒、养殖、大棚等产业,真正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躺在病床上的张小勇打着点滴,含着泪对着妻子说。

王宇的产业梦

“这是我们村刚建好的羊肚菌大棚,目前规模只有两亩,处于试种阶段。如果经济效益好,我们会引导村民扩大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来自攀枝花市人社局的王宇,指着刚下种的羊肚菌菌种对我说。

王宇是木里县项脚蒙古族乡羊窝子村驻村队员。以前村民主要种植玉米、土豆和一些传统农作物,收入十分有限,产业发展对脱贫攻坚来说至关重要。作为援藏驻村工作队队员,王宇更注重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走家串户,登门调查,久而久之,村民已经把王宇当本地人对待,聊产业、话发展、拉家常,他们几乎无话不说。

羊窝子村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王宇想,如果以后条件成熟,可以发展旅游业,引导村民搞农家乐,建民宿,把第三产业做起来。同时,还要鼓励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做好劳务输出,这些都能增加村民的收入,为脱贫致富添砖加瓦。

远离家人,王宇最割舍不下的是五岁的女儿,离家那天,女儿哭着说“爸爸不要走!”妻子的眼眶也泛着泪花。王宇的父亲刚刚去世,孤独年迈的母亲无人照料。但无论如何,王宇都希望在三年的援藏时间里,将羊窝子村的产业发展起来,拓宽增收渠道,让村民乘着产业的东风奔向小康。

新闻推荐

木里:以“四个坚持”高质量推动扶贫项目库建设

本报讯近日,为进一步增强扶贫项目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的“冬季冲刺”进程,木里县以“四个瞄准”...

木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木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