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未改,我心依旧 □马楠

凉山日报 2018-11-27 09:09 大字

莫道韶华难再寻,依然未改是初心。从2009年我在《凉山日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新闻《木里:送法进乡村》算来,我与《凉山日报》结缘已九年零五个月。作为一名由教师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如果说近十年来我在新闻写作上有什么成长,这与凉山日报社的关心、支持和鼓舞是分不开的。

我1972年出生于盐源县一个叫苦竹坝的地方,写写画画是学习之外的自小萌生的业余爱好。这个爱好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参加工作后,我从木里县瓦厂中学调到木里县中学,从县中学到县委宣传部,每一次调动基本上都是因为我有这个写写画画的专长。

2009年调到县委宣传部做驻县记者后,我不断拜访部里的前辈杨成、王泽军等,并向他们请教,再加上实际工作需要,广泛接触基层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木里的大好河山,阅历不断丰富、视野逐步开阔,更加激发创作热情,我便以文字来表达我内心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正是基于对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有了更多的了解、感受和喜爱,也正是这些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贴近”经历,给了我写作的生活素材和创作的源泉。

其实,写文章,要写自己的话,写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文如其人的最美的语言。正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所说:“一个人只有在他每次蘸墨水时都在墨水瓶里留下自己的血肉,才应该进行写作”。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有责任、有担当,才能更好地去书写你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故事。每一次写作才能闪现出智慧的光芒、闪耀出生活的温度。

记得第一次给《凉山日报》投稿是在2009年,那时我刚调进驻县记者站。尽管在这之前也发表过一些文章,可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在《凉山日报》上刊登出来的那种喜悦,给了我一份自信,对我鼓舞很大。至今记忆犹新,仿佛昨日。

从此以后,我与《凉山日报》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与《凉山日报》的编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知道,这都是基于《凉山日报》和编辑们对基层作者成长的关爱。

在我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日子里,我也成为了《凉山日报》忠实的读者。每一次读《凉山日报》,尤其是文学副刊“彝海”版时,我都能深切感受到《凉山日报》的高度和深度,所给予我精神陶冶。我的生活也在与《凉山日报》的相识与相知中快乐地度过。我从《凉山日报》上看到了大凉山的大好河山和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参加工作20年,从一个农村娃到乡村教师、县中学教师、驻县记者站记者、县文联副主席、县文联主席,一步一步走过来,成长为一个领导干部,从内心深处感觉到,学习阅读《凉山日报》是每一天的“必修功课”。

如今,我已离开了新闻工作岗位,但初心不改,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多年来,我始终没有放弃阅读《凉山日报》和给《凉山日报》写稿、投稿的习惯。这种习惯主要来自于我对《凉山日报》的感情,来自于《凉山日报》给予我的帮助和进步。更何况还有与编辑老师们的那份深厚情谊呢!

新闻推荐

建设生态文化 温润大美凉山

□杨洪彬凉山州地处长江上游,是四川省三大重点林区之一,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木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木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