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马调 马帮千年咏叹曲(上)
冕宁赶马人。
上世纪50年代,行走在悬崖峭壁的马帮。
□李贵平 文/图
这些年,行走在南方丝绸之路许多遗址,我不止一次听那些马帮的后人吟唱赶马调。虽然唱腔比起他们的父辈可能有些走调,但仍然有很强的代入感。
赶马是一种繁重辛劳并时时面临生命危险的劳动,赶马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传授生活经验,经常在途中放开歌喉唱些民歌小调。这些小调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逐步在族群里形成固定的乐曲,统称为“赶马调”。
过去,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马帮或赶马人(也称马脚子)冬去春来,艰辛跋涉,在季节的流转和特定的生活环境里,“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经过漫长积淀,形成具有大西南山地特色的赶马调。
壹
冕宁赶马调
赶马民谣的“绝唱”
凉山非遗网2016年8月推出的《冕宁藏族赶马调》文章介绍,四川冕宁藏族民歌赶马调,是昔日零关道赶马人唱的路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大凉山地区名气很大。
冕宁县,地处四川凉山州安宁河流域,长期以来,经济生活为畜牧和半农半牧,驮马运输、采药、编织是居民副业。冕宁藏族赶马调带有藏南山歌的特点,声音像是被烈火淬炼过,具有金属质感般的银亮清远,是大凉山赶马民谣里具有标识意义的“绝唱”。
冕宁藏族赶马调主要包括曲调和歌词两部分,音域宽广,跌宕起伏,头尾常有“呜”“呜呼呼——”吆喝马儿的呼唤性腔调特点,歌词内容主要反映赶马人、牧马人的生活、感情、愿望,深深渗透着自然地理、社会人文元素,比如——
“驮马铃儿当当响,喜上心头把歌唱。”
“高山跑马路不平,双手逮住马缰绳;丢下缰绳任马跑,丢下小妹万不能。”
“砍柴莫砍葡萄藤,养女莫嫁赶马人,三十晚上吃喜酒,初一早上要出门。”
“你歌莫得我歌多,我的歌儿使马驮;前头过了三百驮,后来还有安宁河。”
“你歌莫得我的多,我八匹骡子催上坡;带头骡子坠岩死,打落山歌一遍坡。”
“年年有个三月三,三月里来好喜欢;好吃不过林青子,好耍不过赶马人。”
“天上飞的麻鹞子,路上走的马脚子。”
“赶马大路无尽头,赶马调子如水流。那里听到大铃响,那里听见金鸡鸣……”
“好久没到这方来,这方凉水起青苔;拨开青苔喝凉水,唱个山歌解心怀”。
“好久没到这方来,走到地头人不熟,哪天哪月耍熟了,青白苦菜当成肉”。
“好久没赶新发街,新发鲜花正在开,心想摘朵鲜花戴,人生面熟口难开”……
贰
汉源赶马调
唱出了风趣幽默
作为蜀身毒道灵关道的重要驿站,四川汉源县的民谣有些不一样,特点明显。2014年,县里组织健在的赶马人和民俗文化工作者,出了一本《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汉源卷》。书中,一张关于汉源民歌分布的版图,介绍了汉源县不同地方的民谣特色。
汉源县的赶马调儿最有趣的是,唱出了风趣幽默的味道,也反映创作者的睿智敏捷。比如,马帮走货途中,如果遇到一个漂亮妹儿,马帮小伙就会像打了鸡血般亢奋起来,他先是笑嘻嘻吹起哨儿吸引姑娘注意,或直接停下来挥挥手,邀请女子对歌儿——
“你有山歌快快来,我有文章对秀才。白天才对南山阳,晚上又对祝英台。”
女方若矜持羞涩不接招,马帮小伙就扯起嗓子喊几声——
“不唱山歌冷飕飕,唱起山歌闹九州。好个山歌闹坏了,好个山歌起坏头。不唱山歌不宽怀,磨儿无水不转来,山歌无头唱不来。”
女方若还“懂不起”,小伙子就再唱一两段。这时候唱的调调儿有点变了——打退堂鼓,在给自己找台阶下——
“叫声阿妹不要愁,阿哥已拢屋后头。三脚两步就拢屋,脚钱已在包包头。”
意思是妹儿你莫傲娇,莫看不起人,莫以为我是个操江湖的混混,我是有媳妇儿的人,媳妇还是个乖妹子,她在家头天天盼我回去呢。此时,漫山遍野都是红红的杜鹃花,红得如同血色,如同胭脂,如同一个女子兴奋时泛起红晕,一波波地延伸着。
在汉源县皇木镇、永利乡等地,只要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大都能唱些原汁原味的赶路民歌。这些民歌,也多是马帮在漫漫走货途中传唱下来的。
“山间铃响马帮来”,是过去南丝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独特的风景。这条古道上,除了部分路段靠肩挑背扛的人力运输,主要运输任务是由马帮承担。如今,这样的马帮仍然留存,但功能变了,不再承载货物运输,而是景区里带现代人体验古道行走的旅游马帮,带有很大的表演性质。
叁
平乐竹麻号子
“一领众和”诉衷情
“成都草纸半平乐”,作为南丝之路西出成都第一站的邛崃,早在宋朝时期便以造纸业享誉海内外,邛崃平乐镇的竹麻号子,是造纸工人在劳动时喊的劳动号子,代代相传,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和著名的川江号子一样,竹麻号子也是千百年来普通劳动者创造的民谣,是纸工们在捣竹麻劳动语境下琢磨出来的号子。
平乐古法造纸技艺项目传承人杨祚钦,有首《川西山乡情歌》,就是有别于传统竹麻号子的讴歌爱情的“赶马调”:
(女)阿哥清早哪里去
(男)阿妹你要说啥子
(女)隔山隔水难见面
(男)再远阿哥能听见
(女)要跟阿哥说句话
(男)日里盼来夜也盼
(女)路程太远听不见
(男)哪天才能见妹面……
竹麻号子的演唱风格为“一领众和”式的民间音乐形式,在繁重而单调的劳动过程中,当钩子手手执长钉耙,把需要打的竹麻交给工人时,竹麻号子嘹亮的歌声就开始响彻整个造纸作坊。开始时,由一名工人领唱,然后众多的工人一起合唱,以此达到鼓舞干劲、统一节奏、抒发感情和消除疲劳的目的。随着号子的节奏由慢到快,造纸工人们的动作也越来越刚劲有力,当竹麻快被打完时,工人们的情绪和竹麻号子的咏唱也达到高潮。
长期关注竹麻号子的邛崃市文物管理所前所长胡立嘉认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麻号子,其珍贵之处,就在于它的唱腔、唱词及原生态。如果一味地迎合市场,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
在邛崃市文化馆、平乐镇文化站等支持帮助下,竹麻号子的唱词在2004年完成整理工作,曲调也逐渐被记录。
新闻推荐
■人物小档何友成,男,汉族,中共党员,1984年7月参加工作,冕宁县公安局四级高级警长。冕宁县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红色旅游...
冕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冕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