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脏乱差 蔬菜品种全 餐桌四季鲜 变迁中的菜市场 盛放着西昌人舌尖上的幸福

西昌都市报 2019-03-07 09:26 大字

焕然一新的大通门菜市。

变迁中的菜市场

盛放着西昌人舌尖上的幸福

文/图本报记者江滢

一座城市里,最具生活气息、最接地气的地方就是菜市场。菜市场是一面反映城市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镜子。

活色生香的菜市场,素来是孕育寻常百姓故事的地方。那些凝聚着百姓智慧与坚毅的回忆,与味觉一道,留在人们心中。

寸土寸金的街巷,一字排开的鱼贩、鸡贩,刀光剑影,血淋嗒滴;再到蔬菜肉蛋摊,星罗棋布,人头涌动。市井文化的生命力,在大爷大妈的漫步、采购和攀谈中,幻化出生机勃勃的容颜。

菜市场作为市民“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它的变化渗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西昌菜市文化”。

从路边摊到

“标间”的完美蜕变

时光更迭,回忆里都是故事。

1996年秋的某个早上,罗罗妈挺着大肚、提着菜篮穿出巷子,走到黄家巷菜市场,芹菜萝卜豆腐干,装了满满一篮,然后到州一医院去产检。前一天还在肚子里跟着妈妈逛菜场的罗罗,第二天就在手术台上呱呱坠地了。

罗罗是罗琳的小名,她家所在的巷子叫玉璧巷,是西昌老城区涌泉街的一条小巷子。爸爸妈妈结婚后从冕宁来西昌就住在这里了。因为当家早,罗罗妈很会过日子。罗罗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一大家子亲戚都会到自己家里来吃饭,妈妈老早就到黄家巷菜市场买好菜,中午前总能烧出一大桌好菜。罗罗10岁生日,也是妈妈亲手烧了一桌子好菜,请了亲朋来家里庆贺,并没有去饭店。

如今,罗罗家早已搬去了成都,但她仍会在每个寒暑假和妈妈乘车回西昌,从邛崃新家到西昌老房子附近兜一圈,到黄家巷菜场去买带鱼、豆豉,再去附近的许锅魁买几个锅盔当零食。

今年23岁的罗罗说,虽然一家人都搬走了,玉璧巷的房子也拆了,黄家巷菜市场也变了,但许多年过去那场景仍清晰。

黄家巷,巷子因集市出名,这些年来,几乎成了菜市场的代名词。

长约500米的黄家巷,曾经是西昌的“吃货街”,集聚着建昌板鸭、城门洞牛肉粉、许锅魁等一些耳熟能详的本土美食,承载着不少老西昌人的记忆。

黄家巷位于老城区南面,和大通门相邻。黄家巷农贸市

场是市区存在时间最为久远的菜市场,已经没有人记得,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

在一些老西昌人的记忆里,这条巷子一直都很热闹,似乎一开始,它就是菜市场。一到早上,西昌城里,四面八方来买菜的人,络绎不绝。

张琴华是这里的老顾客,她每天早晨在月城广场锻炼后,回家都会经过黄家巷农贸市场买菜。“那里柴米油盐各种生活必备品都有,而且价格实惠,但说实话,卫生环境真不怎么样。”张琴华说,她以前住在北街,现在搬到长安,但这么多年,到这买菜的习惯一直没有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家巷菜市场因存在脏乱差、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

2014年2月13日,在西昌市2月新闻发布会上,当工作人员介绍,属于西昌市老城区整治项目中的黄家巷农贸市场改扩建工程正紧锣密鼓地加紧建设时,参加会议的媒体代表们都坐不住了。

“什么时候建成?”“建成后的规模?”“将是怎样的分区?”……

一个个提问,似乎也印证了市民们急需一个干净、舒适的菜市场。

经过2年的时间,从规划到征地,从拆除到新建……

2016年12月23日,黄家巷农贸市场摇身一变,变身为大通门菜市场,建筑面积为7000平方米,分为1号楼、2号楼,1号楼主要经营蔬菜和水果,2号楼主要经营肉类。市场有264个摊位,按照标准农贸市场台面建设,设有水果区、肉食区、熟食区、蔬菜区、水产区、粮油区等多个分区,划分了区域后的新市场让各类蔬菜不再混卖,且具备100余个地下停车位。做到了科学管理,方便了市民们购买。

告别脏乱差

建成大型集散中转站

另一边,一到晚上就热闹起来的蔬菜批发市场,却成为了住在滨河路附近市民最为苦恼的事情。他们,急迫地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将这里的蔬菜批发市场迁至市外。

2014年冬天的晚上,西昌滨河路。

喇叭鸣叫声、引擎轰鸣声、小贩喧闹声、装卸货物的撞击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晚上11时,夜幕下的批发活动渐渐进入高潮,一辆辆满载蔬菜的货车络绎不绝地驶来,由于车多路窄,前面空车退不回去,后面货车开不进来,(紧转05版)

新闻推荐

1300人奋战20小时 冕宁泸沽森林大火成功扑灭

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外,攀枝花森林消防支队、成都森林消防大队、甘孜森林消防支队以及冕宁县、西昌市、德昌县、喜德县地...

冕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冕宁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