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新歌 2018年冕宁脱贫攻坚纪实

西昌都市报 2019-01-02 09:27 大字

健美乡通乡路。 红磨镇的油橄榄基地。 王仕秀 摄 彝海镇的结盟新寨。王仕秀 摄

文/图本报记者伍忠明

2018年,冕宁县完成415户557人减贫任务,已退出贫困的41个贫困村、8147户34224人的脱贫质量得到了巩固提升。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冕宁,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家支头人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中国革命从此走上成功之路,“彝海结盟”传为“千古佳话”。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80多年后的今天,象征民族团结的彝海结盟纪念碑巍然屹立。在这片红土地上,一场“歼灭贫困”的战役如火如荼,一曲“脱贫、奔康”的时代新歌激荡人心。

初战致胜再战告捷

冕宁县地处凉山北部,全县幅员面积4423平方公里,辖38个乡镇,232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40.4万人。

2014年经过精准识别,冕宁有41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562户共34781人,是凉山贫困人口最多的非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主要集中在山高谷深、绝壁千仞的雅砻江峡谷和高寒阴冷的拖乌片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冕宁“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条件,使冕宁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单一,贫困面广、程度深,脱贫成本高;加之冕宁是非贫困县,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弱,使冕宁的脱贫攻坚工作显得尤为艰巨。

面临困难,冕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迎难而上,奋力攻坚。根据中央省州部署,冕宁结合自身实际,拟定了“两年达标、三年巩固、五年脱贫”的脱贫攻坚规划。

2017年,整县退出贫困,首战制胜;2018年,脱贫成效初步得到巩固提升,再战告捷。

2018年,冕宁县委、县政府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四个好”要求,围绕减贫415户557人和巩固提升已退出的41个贫困村、8147户34224人年度目标任务,坚持精准导向、问题导向、实效导向,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巩固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以作风建设为主题,以精准帮扶措施为抓手,下足“绣花”功夫,实现所有建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以上,贫困户“一超六有”、贫困村“一低七有”稳定达标,实现了住有所居、劳有所技、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干群结亲全面帮扶

2018年4月,张琴被增派到锦屏镇海泉村担任第一书记,一上任就遇上村里几万斤大蒜滞销。辛苦了大半年、指望靠卖大蒜增收的贫困村民,却遇上大蒜市场行情低迷。张琴果断决定,提着大蒜样品到机关单位、餐馆挨家挨户上门推销,靠着一份执着,费尽周折后,最终成功销售完滞销大蒜,为贫困户挽回经济损失10余万元。

引进企业入村以订单回收的方式发展藤椒种植,与冕宁藏粮谷农旅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发展猪肉深加工……张琴由此得到村民群众的信赖与敬重。

联合乡核桃村驻村干部陈建,是一名出生在冕宁县城、并在城里读书和工作的汉族干部。来到核桃村后,克服了语言不通、环境不熟、生活不惯等困难,如今,他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噢诗木呷”,学得了一口有汉语腔但还算流利的彝语,他早已是村民眼中的“自己人”。

“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从县城到偏远乡村,驻村干部成了村民心中的“主心骨”,从机关走到田间地头,第一书记成了脱贫致富领路人。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32名县级领导、103个帮扶部门(企事业单位)、89名第一书记、41名农技员、41个驻村工作队、4540名干部职工和群众结亲戚、结对子,实现了帮扶全覆盖。

看牢资金有力护航

冕宁举全县之力抓脱贫攻坚。在中央省州对非贫困县投入少、县级财政实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为及时弥补脱贫攻坚通村道路、安全住房、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欠账,县上通过购买社会服务、过桥贷款等贷款融资4.25亿元,全力推进脱贫提升、通村道路、厕所革命、旧城水网、果蔬市场、观许改桥、公路安防、流域治污、电网改造、路网提升等“十项民生工程”,为群众办好了19件民生实事。

脱贫攻坚投入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都是贫困群众的“造血钱”“救命钱”。为了让每一分钱都能真正用在实处,2017年3月,冕宁县纪委牵头创新设立了扶贫资金“三级监督机构”,县成立监督中心,乡设立监督办公室,村设立监督小组,“三级”设立了80个监督举报箱,织密了扶贫资金监督“网眼”,全县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层层把关看牢扶贫资金,有力护航脱贫攻坚,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2018年10月,冕宁县“创新三级监督、看牢扶贫资金”工作荣获凉山州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冕宁“织牢三级监督网”的成功经验,已被中央纪委、新华社、省纪委、省脱贫攻坚指挥部、新华网、四川日报等转发报道。

富民增收巩固成效

里庄镇经营村地处雅砻江东岸高山峡谷区,因为山高坡陡、交通闭塞,村里发展的产业难以实现应有的效益。公路修通后,经营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地瓜、青花椒、枇杷已经成为该村的三大支柱产业。日前,里庄镇经营村的枇杷熟了。今年,该村枇杷挂果600亩,预计枇杷产量25万公斤,产值800万元,亩产值达1.3万元。

无独有偶,拖乌乡鲁坝村,虽然108国道、京昆高速穿村而过,但因海拔高、气温低、土地贫瘠,只能出产土豆、荞麦,贫困户几乎没有经济来源。脱贫攻坚以来,该村引进企业大力发展香菇产业,贫困户通过土地、资金入股分红,就近打工,增加了收入。

产业发展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关键。冕宁县按照“两区、三带、六产业、十基地”的“23610”农业产业布局。做优做强万亩扶贫产业园,以万亩核桃基地、万亩油橄榄基地、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和万亩香菇基地为核心,全面实施富民产业,大力发展冕宁粳米、台湾油橄榄、高寒食用菌、复兴樱桃、石龙果桑、地道中药材、核桃花椒、优质生猪、泸宁鸡、冶勒绵羊、劳务就业等富民增收产业,巩固提升了脱贫成效。

两促两教激发动力

2018年11月17日,冕宁县复兴镇果园村举办“卫生大比拼暨勤劳致富光荣户评选表彰活动”,对6户勤劳致富光荣户、58户卫生示范户进行表彰。

脱贫不仅要以产业带动人,还要以精神感召人。在彝海镇的结盟新寨试点后全县铺开的“两教两促”活动,更让冕宁大地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通过在贫困乡村开展感恩教育、素质教育,促进了贫困户的思想脱贫和精神脱贫。

现在冕宁的村村寨寨,主动清洁房前屋后,自觉改善生活环境,努力提升致富技能,已蔚然成风。

初冬时节,漫步冕宁,和煦的阳光洒满山川大地,到处绽放着幸福的笑脸,村村寨寨洋溢着欢歌笑语。

彝海结盟谱新篇,索玛花开幸福来。在冕宁这片红土地上,一曲“脱贫攻坚,跨越发展”的时代新歌正在唱响,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冕宁正向我们走来。

新闻推荐

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第三方评估组进驻冕宁

本报讯16日,冕宁县召开迎接省脱贫攻坚2018年度考核评估对接会。会议观看了冕宁县2018年脱贫攻坚汇报片,县委副书记兰伟...

冕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冕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