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着力推进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
西南民族大学里的民族团结碑。
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凉山州冕宁县开展“五个认同”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西南民族大学原创民族艺术操展示。
煌煌学府,匠心传承。西南民族大学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切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学校由国家民委直管,是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四川省和成都市共建高校,也是省校战略合作高校。
建校67年来,学校始终践行“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初心,走出一条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之路,成为扎根中国大地办民族大学的一个成功见证和缩影。67年来,学校最大的贡献、最宝贵的财富是培养了20万余海内外校友。他们中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涌现出一大批扎根民族地区基层的优秀校友。
2018年,是西南民族大学发展历史轴上标注的一个重点。7月,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确立“三步走”阶段目标,实施以本为本、特色发展、人才强校“三大战略”,吹响了建设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号角。
10月,教育部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审核评估。评估专家组认为,西南民族大学建校以来,已经成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摇篮,特别是在服务大西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边疆稳定、增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芸涵 (图片由西南民族大学提供)
育人为本 奠基学子出彩人生
金秋十月,西南民族大学佳报频传:
学校首次荣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荣获2018年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比赛金奖;《多功能盐藻灯》在全国大学生基因应用创意大赛中荣获佳绩;“智慧农作物监测系统”在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川内高校排名第一……
一项项荣誉,是西南民族大学突出办学特色,以一流水准凝心聚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生动的体现。
“特色”是立校之本和事业之基。西南民族大学坚守“二为”办学宗旨,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需求,办大学、办学科、办专业、育新人,巩固传统优势,发展特色优势,强化比较优势,谋求新兴优势,走出一条以优势求突破、以特色促发展的一流民族大学建设之路。
近年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西南民族大学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为牵引,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理念,促进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两个积极性。
学校聚焦并紧密结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将部分传统优势专业确立为示范性专业加以重点建设,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等,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并以此带动学校其他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
开展跨学科民汉双语人才培养,着力推进以藏汉、彝汉为主的双语教学,实现了文化产业管理、法学、动物科学、行政管理、藏药学、彝药学等专业的民汉双语教学,培养既懂民族语言文化,又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双料”人才。
开展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府签署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协议,由甘孜州政府提供编制和就业岗位,学校与当地用人单位一起制定单独的培养方案,开展动物科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7个专业的订单定向培养,为民族地区有针对性地培养紧缺行业人才作出了实际贡献。
近年来,学校获26项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奖,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以上奖励近500项,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称号。
铸魂为根 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每年9月,是西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月”,今年的主题月活动精彩纷呈:中华文学经典吟诵暨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创作品朗诵大赛,以“温暖民族大家庭,感受妈妈的味道”为主题的民大美食节……让各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浓厚氛围。
西南民族大学把民族团结紧紧抓在手上,围绕“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大力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西南民族大学精神,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师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学校共获得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的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特别是2017年,学校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以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称号。
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2012年到2018年,学校共组织500多支各族师生服务队2万余人次,前往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教育帮扶、医疗服务、科技支农、文艺演出、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等活动。
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增强了其自觉服务民族地区、投身国家建设的社会责任感。56个民族学子成为勇担“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大任的时代新人。建校67年来,千千万万各族毕业生以家国情怀、民族责任和社会担当,积极投身于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为民族地区“回得去、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永久牌”人才。
彝学学院2008级本科生、2012级研究生莫色拉且毕业后,怀着对大凉山深深的情感,放弃城市生活,选择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积极带领村民发展产业走上脱贫致富路。他说,正是国家的资助政策让他一个贫困生能安心于一张书桌前;正是民大精神和多彩的校园文化,还有“五个认同”教育活动,为他的发展打开了大格局。
集智为要 瞄准需求精准对接
在做好人才培养的同时,西南民族大学注重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今年4月到7月,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问题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在协同单位先后挂牌。从中心成立至今,学校高度重视,按照“国家和四川省区域急需、水平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总体要求,开展协同攻关,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展学术,传承文化,服务社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脱贫攻坚,学校深化与民族地区的交流,以服务谋合作,以贡献求发展。
找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确定科研的主攻方向,学校依靠“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基地”“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投入引领,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与积累,形成学校独特稳定的科研优势与特色。近9年,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8项。在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中,西南民族大学共有7个项目获得立项,位列四川省第一,全国第九。
发挥智库作用,拓展社会服务。与中国生产力学会联合成立中国生产力科学研究院,学校民族宗教事务研究智库获批四川省首批新型智库,30余项智库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被政府部门采纳。与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个市(州)、县和15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
学校利用“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全国双语法官培训基地”,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举办民族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200余期,培训各级各类人才7000余人次。
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西南民族大学积极发挥人才智力与科研优势,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参与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州盐源县,在省、州、县等20个科技扶贫示范村、共计101个贫困户实施科技扶贫工作。长期以来,学校青藏高原研究院心系牧业、身在牧区、服务牧民,将论文写在草地上,成果留在牧民家。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9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项,一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一系列科技扶贫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站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西南民族大学将扎实推进党和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民族大学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写好民族高等教育的“奋进之笔”。
新闻推荐
本报讯“新的便民服务中心不仅环境好,紧邻着农贸市场,来赶场时顺便就把该办的事也办了,不用跑东跑西,太方便了。”11月...
冕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冕宁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