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智 从说好普通话做起
稿件来源:吴平
□本报记者 吴平
21岁的彝族女孩沙马阿基莫是凉山州冕宁县后山乡清泉村人,初中毕业后去福建泉州打工,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坐出租车时却说不出目的地。后来,她回西昌做服务员,因普通话不标准报错菜名……扶贫扶智,增强语言沟通能力,成了当地扶智中的基础工作。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十里不同衣,百里不同语”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以凉山州为例,53万学前儿童仍有一半不会讲普通话,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仅6年。
在信息时代,驾驭语言意味着知晓权、话语权和参与权。为此,四川通过加强普通话推广,助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问题1
看电视节目
普通话能“听”不能“说”
沙马阿基莫告诉记者,她八九岁时家里有了电视,她最喜欢看动画片,大人爱看“战争片”,虽然听不太懂,但一是新奇,二是故事情节很吸引人,能够大致猜出什么意思。白天干活,晚上吃过饭,家人从新闻联播到电视剧,看个把小时就睡觉。
阿坝州金川县藏族女孩、四川理工学院学生郭斯琪的家人也爱看电视,爷爷奶奶看译成藏语的抗战片。外公年轻时阅历广,喜欢看汉语新闻,爸爸妈妈看得懂汉语的剧情片。
除了极个别住在高海拔地区的贫困户,电视早已经普及,成为他们接触普通话的“第一老师”。
但是跟从这位“老师”只能练耳朵,换成自己嘴巴说,又是天上地下,差距太大,最重要的是没有对话的语言环境。
“小学课堂讲四川话,初中课堂才讲普通话,一下课,不论在学校还是家里,又都是民族语言为主。”郭斯琪说。
大部分少数民族青少年都是来到“汉语区”之后,“被动”习得普通话,有的适应快、适应好,而有的适应慢,进而影响到人际交往和工作、学习。
问题2
“川普”“彝普”多
学校推广待规范
要变“被动”为“主动”融入,就要立足学校教育。
今年暑假,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院长代晓东带领学生前往屏山县进行“推广普通话”调研和培训。屏山县有彝族、苗族等15个少数民族,“推普”小组所到的书楼镇更是典型的“多语言交融、多方言并存”。
代晓东发现,当地教师受过专业普通话培训的很少,“川普”“彝普”“藏普”现象突出。
学得不标准,身边缺乏字正腔圆的示范榜样,“学生就没有自信,不敢讲。”作为“推普”小组的一员,郭斯琪发现其中的原因。
为此,在学校教育中,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普通话水平。
其次,通过演讲比赛、班会活动等,为学生提供讲普通话的机会和平台,甚至在校时间内必须讲普通话,强化“说”的环境和练习,争创“推广普通话示范学校”。
“当我们聊当地的风俗、文化时,学生开始变得大胆,练普通话说什么,不妨就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开始。”代晓东建议。
最后,抓好语言发展关键期,“推普”越早效果越好。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幼儿园园长毛艳介绍,在老师的汉语规范教学下,4岁孩子入学一个多月就可用普通话交流。
解题
营造社会氛围
全员推广普通话
如今,西昌市第二小学五年级学生陈璟瑷把学好普通话作为兴趣爱好,已学习“播音主持”一年多。从书楼镇的水果交易,到孩子们展示自我的成长舞台,都可看出社会对普通话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在不断加强。
四川根据国家《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明确到2020年,全面完成推普目标,“三区三州”县城普通话普及率提高到80%以上,基础较差的县城也要不低于70%,基本消除因语言不通而无法脱贫的障碍。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措施上,除了学校教育,每个行政村举办“人人通”推普脱贫培训班,推进职业技术培训与普通话推广,采用“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发挥学校对社会和家庭的辐射带动作用……
据悉,教育部、国家语委拟支持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2018年青壮年农牧民普通话培训经费267.5万元。江苏省教育厅投入40万元支持凉山州贫困农牧民普通话培训项目建设工作,已使6个县300名彝藏贫困农牧民能使用50句以上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其余项目还在协调落实当中。
新闻推荐
(紧接01版)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州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更加健全,学前教育加快发展,义务教育...
冕宁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冕宁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