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当初的8岁“娃”,如今正当年

西昌都市报 2018-08-24 10:27 大字

高密度任务状态下多星多箭在场区并行测试已是常态化。

近日,嫦娥四号月球车外形首次对外公开,并面向全球征名,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嫦娥四号的出征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也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

1970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光荣诞生。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她8岁了。

如今,历经48载春夏秋冬,她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紧跟改革开放步伐,忠实履行使命,在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伟大征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谱写了一篇又一篇建设航天强国的壮美篇章。

文/图王胜王玉磊梁珂岩

乘着改革开放东风

从无到有实现重大飞跃

艰苦奋斗开启进军太空新征程

“火把飞上天啦!”1984年4月8日傍晚,一个拖着长长火焰的巨大亮点从大凉山峡谷里腾空而起。

这个“火把”,其实是搭载“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的长征三号火箭。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在距地球36000公里的同步轨道上,从此有了属于中国人的一席之地。

那一夜,西昌无眠。为了这一天,西昌航天人等了整整14年!

1970年冬,一支神秘的队伍从茫茫戈壁滩出发,来到大凉山深处一个叫赶羊沟的地方。安宁河畔,战鼓催征,数千军民并肩协力,立志在这块曾经洒下红军将士鲜血的地方,为祖国腾飞架起天梯。

抢建长征桥、贯通专用线、会战发射场、组建测控网……随着一个个工程从图纸变成现实,西昌航天人也把一项项新纪录镌刻在叩问天宇的征途上。

人们不会忘记,1981年在香港举行的男排世界杯预选赛,中韩两队决胜的关键时刻,电视信号突然中断——因为租用的国际通信卫星时限已到,央视不得不停止转播。

1986年2月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火箭将我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此结束了中国人只能租用外国卫星看电视、听广播的历史,打破了西方国家在卫星通信领域的垄断。

首次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首次发射实用通信卫星、首次发射国际商业卫星、首次发射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西昌航天人开启了进军太空的新征程。

发扬改革开放精神

从弱到强不断锐意进取

创新超越刷新中国航天新高度

1984年1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航天发射场。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法国阿里安火箭和美国大力神火箭相继发射失利……一连串的厄运,使世界运载火箭市场出现了用户排队等待的局面。就是这一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接到了第一单外来生意:发射“亚洲一号”卫星。

压力面前,西昌航天人用近乎完美的表现征服了世界。1990年4月7日,“亚洲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打入国际航天商业发射市场的国家!外电评论:中国这次成功发射的意义,绝不亚于当年的原子弹爆炸!

但是,航天发射风险极高,意外还是不期而来,1992年、1994年、1995年、1996年的4次发射失利,让失败的阴影笼罩在西昌发射场上空。是消沉还是奋起?西昌航天人的回答斩钉截铁: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面对困境,西昌航天人深入查纠问题、苦练技能本领,严抓质量管理、狠抓风险管控,建立健全了“双岗四检查”“双想”等制度机制,西昌发射场于2006年9月顺利通过认证审核,成为我国首家全面运行国际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航天发射场,2011年通过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实现了与国际一流航天发射场的接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航天事业在低谷中奋起,不断走向成熟。

就这样,西昌航天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了从发射单一型号火箭到发射全部长征系列液体火箭、从单射向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到多射向发射各种轨道航天器、从每年最多执行3次发射任务到年发射能力达到15次以上、从产品应用到核心软硬件自主可控研发等多项跨越,刷新了120天完成8次航天发射的高密度记录,创造了连续81战全胜的世界航天奇迹。

在与改革开放的同频共振中,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完美落月,探月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完成,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成功发射,老挝、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等外星发射助力“一带一路”,北斗三号卫星全球组网……西昌航天人在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征程上,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

紧跟改革开放步伐

勠力同心接续拼搏奋斗

众志成城书写筑梦太空新篇章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数据处理专家车著明,正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受益者之一。他主持研制的某信息快速处理系统,结束了发射中心没有自己的遥测数据事后处理系统的历史,他负责的多项重点科研项目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40年前,正是因为改革开放,车著明才有机会走出湘西的小山村,走进省城长沙接受教育。他自学9年考入大学读研,学成之后便埋头山沟发射场,一干就是25年,他的儿子车云力也在他的带动下为航天事业奔赴一线、接续奋斗。车著明说:“正是一批又一批创业者接续传递着西昌航天精神,才带给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这样一份统计:长期奋战在任务一线的已婚工作人员,两地分居比例高达80%;为备战高密度任务,无数个双休日变成工作日,“黄金周”变成“工作周”;仅今年上半年,就有9人主动推迟婚假、73人带病坚持工作,没有一人叫苦叫累……

然而,当西昌航天人面对国家重任时,牺牲的又何止是时间、家庭,有时甚至是宝贵的生命。

1992年6月16日,某任务在加注燃烧剂时涡轮流量计叶片脱落掉入罐内,为排除隐患,年仅18岁的王京辉和20岁的陶勇春主动请缨下罐排故。然而罐内氮气浓度太高,两人先后窒息昏倒,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随后下罐救人的谢兆胜也倒在罐中,昏迷七天七夜后被奇迹般地抢救过来。如今,被称为“活烈士”的谢兆胜依然工作在这个危险的岗位上。

西昌航天英模谱上,一串串名字熠熠生辉:李联林、吴传竹、江晓华、鄢利清、胡旭东、周湘虎……48年风雨航天路,西昌航天人始终坚定航天报国志向,坚定航天强国信念,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创造出一个个惊天动地的航天奇迹。

航天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每一次卫星成功发射都离不开各系统、各协作单位以及地方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那一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第100次航天发射任务的“窗口”时间,正值彝历新年,然而距离发射场两千米外的泽远乡麻叶林村却是空寂无人。火箭发射数十秒后,望着火箭越飞越远,2000多名彝汉居民才返回麻叶林村家中庆贺新年。

据了解,发射场四周都是村庄,每次卫星发射,都要对距离场区2.5公里范围内和火箭飞行轨道下方6公里内的群众进行安全疏散。自发射中心执行发射任务以来,已累计疏散群众近220万人次,当地民众毫无怨言地配合疏散,一同为火箭发射保驾护航。许多百姓动情地说,能在家门口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贡献,个人牺牲一点,值得!

我们不会忘记,在发射场建设的创业时期,定居在蜿蜒青山的当地群众,赶着猪马牛羊举家迁移,让出了世代繁衍生息的菠萝沟、赶羊沟峡谷。驻地政府和彝汉群众驰援中心建设,同心合力将中国航天的“长征”延伸至更加深邃无垠的太空。

我们不会忘记,在发射中心执行首次发射任务的关键阶段,寒冬腊月的夜晚,每根电杆下都有一名来自西昌、冕宁的民兵站岗,绵延几十公里,只为确保发射通信、电路畅通。

我们不会忘记,无数个深夜,贵州、湖南、广西、云南、江西等落区疏散的数百万人民群众,无论天多寒、雨多大、路多滑,一声令下就迅速撤离,腾飞的火焰见证了他们对航天事业的支持和热爱。

正因不曾忘记,中心感恩前行,实现了筑梦九天的一次又一次胜利进军。

本文原载“我们的太空”微信公众号,授权刊发。更多航天故事,扫码关注。

新闻推荐

冕宁加强汛期道路运输安全监管

本报讯近日,冕宁县对全县道路运输重点企业开展汛期安全生产工作再督促再检查,扎实有效开展汛期安全生产工作。据悉...

冕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冕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