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人马文忠为了红色文化的传承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冕宁县史志办办公室,戴着眼镜的马文忠反复的说着这句话。几平米的办公室里,摆放满了书籍,《红军长征过冕宁专辑》、《中国共产党冕宁历史》、《冕宁红军故事》、《丰碑》、《红军长征过冕宁资料汇编》……一本本红色的书籍,倾注着史志办工作人员的心血。
七八月份的酷暑天里,在没有空调的办公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天。马文忠说,修志人必须具有像铁钉子那样的钻劲和挤劲,不怕单调枯燥,安于寂寞,爬格子、翻资料。他觉得在心浮气躁的当下,平和修志是关键,要想编纂出质量一流的志书,没有平和的良好心态,几乎是不可能的。
今年69岁的马文忠,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从事史志工作,已经退休的他,现在又返聘回来工作。33年如一日从事修志工作的他,参与了2届《冕宁县志》的修缮工作。“是红军精神影响和鼓舞了我。”马文忠说,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说红军是‘天降神兵\’,在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红军一天行走200多公里路程,他们所具备的吃苦精神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从事史志工作,接触到这些材料后,更加深有感触。
红色读物《丰碑》中记录了许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冕宁县的革命人物,他们不顾自己的前途和家庭幸福,全力以赴投入革命中,让人深深感动。“史志工作就是为了让新一代的年轻人牢记历史,学习和传承红军精神。 ”
“冕宁历史底蕴丰厚,红军从这里经过,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马文忠说,除了家喻户晓的彝海结盟,还有许多红色的故事,解放初期,全州有580多名地下党员工作者,冕宁籍的党员人数占70%。红军未到达冕宁之前,冕宁沙坝就建立了地下党小组,红军到冕宁后,建立了中共冕宁县工作委员会。红军过冕宁期间,工作委员会为红军征集骡马、粮食等军需物资,宣传动员200多名冕宁籍青壮年参加红军。红军走后,冕宁党组织在一段时间内遭到破坏。1938年,恢复后的党组织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了一大批解放初期党的干部,并开始在少数民族和农村中发展党员。
“尽管中间有一些间断,但红色的精神就像浪涛一样,一浪高过一浪。”马文忠说,史志工作使命光荣,为党和政府修好“家谱”、写好历史,把冕宁的红色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袁蕾
新闻推荐
依托丰富食材资源优势 拓展特色民族饮食文化 凉山民族饮食文化研究成果喜人
凉山州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会年会场。本报讯7月9日,凉山州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人员聚集西昌,发行会刊,交流研究成果,传承民族饮食文化。凉山州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会自成立以来,紧紧依托凉山丰富的...
冕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冕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