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党员活跃了 扶贫更有劲了
基层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席地而坐,听党课。 与农户讨论如何发展产业。
他们,是伴侣眼中“不顾家”的爱人,是儿女口中“山里边”的父母,是父母心中“瞎折腾”的孩子。在贫瘠的乡野、穷困的深山,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使命……
他们就是战斗在冕宁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党员同志们。
冕宁是革命老区,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宝贵精神财富。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艰巨、挑战性强、意义重大,既是培养年轻干部与人民群众鱼水感情的好课堂,也是锻造考验党员干部为民服务、带头创富的实训场。在这里,党员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能力得到了充分考验。
公而忘私 前辈带后生
冕宁县城往西80公里,进入锦屏镇,锦屏山立壁千仞如屏风般矗立眼前,青山含黛,云雾缭绕。山脚下便是锦屏镇海泉村。
最新一茬泸宁大蒜采收完毕,海泉村村民赵支坤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在驻村农技员的指导下,赵支坤家种的1亩大蒜刚收获了2千斤鲜蒜。由于泸宁蒜在当地名气一直很高,刚挖回来的鲜蒜就以5块一斤的价格全部售罄。仅此一项,赵支坤一家妥妥当当增收1万元。
得知大蒜的价格还在上涨,赵支坤心里还有些懊悔,好在家里的致富途径不止这一项,屋后的一片油桃快要成熟,地里套种的中药材都是赵支坤的致富好路径。
作为海泉村的一户建卡贫困党员,赵支坤一家早在2016年就实现脱贫,所种大蒜作为该村党员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引导党员参与扶贫项目示范,发挥党员包括贫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这是海泉村党员帮扶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也是该村深入实践党员带头作用“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积极作为,争当“扶贫先锋”,凝聚脱贫攻坚最大合力,真抓实干促进贫困户增收的一个缩影。
“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村里的头等大事,坚持以产业发展作为脱贫突破口,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攻坚克难的战斗堡垒作用,让鲜红的党旗飘扬在扶贫第一线,实实在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驻村第一书记邹玉刚告诉记者。
锦屏镇海泉村共有党员24名,建卡贫困户中有党员4名,面对海泉村党支部党员总体年龄偏大,总体文化偏低的现状,如何加强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在扶贫攻坚中决战决胜,完成脱贫摘帽任务,成为海泉村第一书记邹玉刚到村后的首要难题。
“好在有这些老党员们的支持和帮助。”邹玉刚说,海泉村顺利脱贫离不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海泉村走出“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党建助力脱贫攻坚之路。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学习扶贫政策、研究发展规划、绘制发展蓝图,让党员对海泉村的发展树立信心、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期待,激发他们的干事激情;通过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参与村上重大事项的决策,培养党员“我们发展我们决策”的主人翁意识,将所有党员融入到决胜脱贫攻坚的洪流中来。
在“做给群众看”中,支部书记赵贵生挺身在前,落实村里重大工程项目的监督工作,抓公开、保质量,为全村脱贫致富保驾护航。党员干部、村委会主任陆康远,在通组路硬化项目中,身先士卒,带领施工队抓质量、赶工期,下小雨时,身上的衣服淋湿后被体温烘干,烘干后又被淋湿、淋湿后又被烘干……克服重重困难,铺出了一条条群众的“通心路”;50年党龄的77岁老党员罗才光,克服文化低、年龄大等困难,学习科学种植知识,形成科学化、规模化的水蜜桃种植园;建卡贫困户党员赵支龙,在土地少、资金缺、场地窄的情况下,借势蚕业公司帮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扩大养蚕规模增收;建卡贫困户党员朱元品,利用房屋周围空旷场地,规划发展泸宁鸡规模化养殖增收;建卡贫困户党员赵支坤,贷款购买拖拉机跑运输、新建蚕房发展养蚕、种植泸宁大蒜多措并举发展增收。
在“带领群众干”中,建立党员和贫困群众结对帮扶机制,根据建卡贫困户实际情况落实党员结对帮扶,推进观念帮扶、技术帮扶,用自身做示范,用行动促转变。通过传、帮、带,建卡贫困户新增发展养殖泸宁鸡580羽、生猪41头,养蚕15张,泸宁大蒜种植10亩,核桃种植27亩,青花椒种植17亩,为群众发展增收,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了保障。
在海泉村的脱贫攻坚战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普通党员率先垂范,建卡贫困户党员不等、不靠,自主发展。共产党员树旗帜、立标杆,带领群众决战脱贫攻坚,勾画出了一幅你追我赶致富奔康的优美画卷。
村里脱贫了,邹玉刚没有懈怠,继续为全村奔康谋划:“海泉村在山坡上,大块的土地较少,我们村今年打算整合前面零散的10亩土地,用于发展当地特色的泸宁大蒜。现在已经成立的‘冕宁县康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泸宁大蒜种植。”
手勤脑快 青年显活力
视线南移,来到冕宁县后山镇野儿塘村。这里的美女第一书记王俊尤,爬坡上坎不在话下,敢独自乘火车到成都为村里联系辣椒种植项目,也能创新“强村带若村”扶贫思路,带领全村在脱贫道路上大胆探索,村里的男子评价都只有一个字:“服”。
初到野儿塘村,王俊尤便受到了质疑“你一个风都吹得倒的姑娘家,干第一书记怕是恼火吧?”
然而,王俊尤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质疑声吓到,反而激起她内心的冲劲。
王俊尤进村后,便仔细开展入户调查,发现村基础条件与相邻的非贫困村高枧村极为相似,唯一就是交通不便。那么高枧村能种的野儿塘村也能种,那么高枧村能养的野儿塘村也能养?
单打独斗不如积极融入高枧村成熟的果桑产业,极力寻求“强村带弱村”的实践方式。几经努力,与高枧村达成共识。今年3月份,县里发文,同意两村建立“联合党支部”,通过党支部对接,从高枧村挖来桑苗,邀请果桑种植技术能手提供帮助,进而桑葚产出后统一销售渠道销往村外。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去年种植的一些果桑今年已经开始见效了。
去年,王俊尤打算在村上试种羊肚菌,但实际操作下来,气候原因,导致羊肚菌生长效果不好。随即,果断改换项目,多方考察研究,决定开展红椒种植,并在成都某豆瓣厂家达成合作,有种子、有技术、有销路,全村致富的保障更加稳妥了。
在基础建设上下足功夫的同时,王俊尤明白,思想的脱贫更为重要。在讲党课,做培训中不忘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以贴近生活的家常话,把国家、党的感恩教育入心、入脑。让村“两委”干部说出来,讲解分析,让村民们得到受益。
通过实打实的帮扶措施,村里的面貌一步步发生变化,村里最早质疑其能力的人,对王俊尤的看法逐渐变化,“你要干出成绩,事物一件件的做,才会得到村里人的肯定。”王俊尤说。一次县统计局入村统计收入,来到一户村民家中,“我的情况王书记都晓得。”在村民心目中,对这个女“第一书记”的信任如同亲人。
文书沈德清说,“王书记给我们村带来了很多发展,水、电、交通、村级活动室的基础建设有了进一步改善。产业上发展了果桑,现在准备种红椒。确实做了很多事实,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以前村里变化不大,现在村里忙碌起来了。”
采访当天,王俊尤得知记者将去采访高山蘑菇冬菇种植项目,立即表达想要一同去看一看的想法。6月的冕宁虽然是夏天,3千米高山上依然很冷,没有多想,王俊尤果断搭车一同前往。衣着单薄,在山上冻得瑟瑟发抖,却依然精神饱满地问这问那,种植适宜温度、技术细节、市场推广经验等等,事无巨细全面了解,寻找该项目能够在野儿塘村推广的可能性。也许野儿塘村不可以种植冬菇,但是,王俊尤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主动去尝试。
群策群力 干群连心一家亲
从冕宁县城西南方向,奔流着的雅砻江边,陡峭的山坡上棉沙乡龙家沟村隐秘在绿树之中。村里绿树环绕、民风淳朴。由于地形的限制,明明通往大山之外的省道215就在山坡之下,下山却变得异常艰难,龙家沟村成为了一个拥有的总人口1159人,贫困人口达479人“孤岛”贫困村。
2015年8月,按照组织安排,苏英到该村任第一书记。怀着浓浓的帮扶情谊,她与同村里人一起努力奋斗,从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推动扶贫工作,激发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扶贫一线,让鲜艳的党旗在脱贫路上高高飘扬。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龙家沟村共有39名党员,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过程中,龙家沟村就如何发展经济、确保整村脱贫开展讨论,为村支部献言献策,全面提升了基层党员的思想素养,让每一名党员参与到打赢脱贫攻坚的战斗中来。通过建立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民主管理制度,明确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村组干部岗位职责。
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本着发展集体经济、全村人民都收益的宗旨,集思广益,初步形成了龙家沟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意向:成立龙家沟村便民服务中心,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向村民出售农机、肥料、种子等各种农业生产必需产品。这样既能方便村民,也可增收集体经济。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龙家沟村的“三代党员”家庭也发挥党员精神,贡献力量。
龙家沟村村民毛明芳一家包括自己、父亲、儿子三代均是党员。一家在村里是勤劳致富能手,家中15亩青花椒,还经营着一个砖厂,是全村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为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苏英与村两委负责人与毛明芳协商下,将该村集体经济启动资金20万元入股到毛明芳的空心砖厂,通过分红收益为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注入活力。
今年,县人社局为全村的115户贫困户扶持1000元用于购买轮繁母猪。为解决村民养猪的后顾之忧,联系冕宁县安宁种养殖有限公司达成收购协议。以后村民只管安心养猪,后续的销售交给该公司。村民脱贫致富又多了一层保障。
在龙家沟村,农民夜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为两大“法宝”,在为村民们凝心聚力提供思想支撑。
今年4月中旬,龙家沟入户水泥路开始动工,这对于全村来说是一件盼望多年的大事,村里老老少少喜出望外。苏英作为村里的驻村第一书记,推动工程启动只是开头,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保质保量完工丝毫不能懈怠。为充分发挥民主,就在龙家沟村委会门前的广场上,全村召开“一事一议”村民大会。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33人在决议上签字,按上鲜红的手印。
同时,选出7人作为质量监督员,参与协调施工和质量监督。一面与村民协调占地、赔偿问题,一面参与质量监督,一经发现道路施工的质量问题立即拍照报告村两委。如此一来,既充分发挥村民的民主决策又调动各村民小组参与配合,工程得以有序开展。
如今走在新铺好的入户水泥路上,村民们享受的不只是交通的便利,而是人人都能为村里贡献力量的自豪感。
据了解,一事一议得到龙家沟村民的普遍支持,从去年的“沟堰三面光”、到新村建设到轮繁母猪分配、村集体经济发展,龙家沟村各事关村集体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一事一议”得到了充分解决,责权分明、公开透明,减少了村民的质疑,大事小事得到村民的支持,各项工作顺利展开。
在广泛的村民参与下,村民的建设热情高涨,时常义务参与到村容村貌的改造工作中去,只为全村越来越好。
风景好、空气好、村民淳朴,时间久了和村民的感情越发深厚。苏英说,在龙家沟村的扶贫工作渐渐从单纯的工作目标变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龙家沟更像自己的“第二故乡”。
自2015年8月末来到龙家沟村,曾经做过“大学生村官”的苏英感触良多,之前做村官仅仅是单纯地遵照指令办事,现在做“第一书记”却完全不同,“老乡们眼巴巴地望着你,需要你做决策,每一次决定都可能将村民们引向一个全新的方向,要做好,我们错不起。要是决策没做好,带来不好的结果自己是有责任的。”
“有上级部门的支持,全村上下的努力,让我们更有信心了。到了脱贫攻坚的‘巩固期\’还需要更多的项目、更多的致富途径,让村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苏英认为,谨慎用权不是裹足不前,对全村广大党员干部而言,脱贫攻坚不是停留在纸上的数据,而是记挂在心里的情感,更是落实到行动上的承诺。
在冕宁,如海泉村、野儿塘村、龙家沟村这样的扶贫事迹数不胜数,在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工作思路,依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通过营造脱贫氛围、健全帮扶措施、整合资源扶持等方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对贫困村全覆盖,促贫困村脱壳破茧,羽化成蝶。党员干部兢兢业业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为贫困村培育出一批致富带头人、形成了党员竞相创业,党群共同致富的良好格局。有这群尽职尽责的“第一书记”和党员战斗在一线,何愁脱贫攻坚决战不能取得胜利?
新闻推荐
市民拍下喜爱的书法作品。□罗小红实习生秦智凤本报记者彭春梅文/图7月18日,市文联文艺创作展厅,攀枝花市东区“花雨金沙·文润东区”书法、美术、摄影精品展开展。此次展览展出的不仅...
冕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冕宁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