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灾救灾:生活的救助和希望的延续
凉山州历来自然灾害频繁,尤其以低温旱灾、洪水泥石流、地震、冰雹等尤为严重。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严重威胁着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做好减灾救灾工作,是民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民政关于减灾救灾的职责,既要做到“闻灾而动”,亲临现场掌握灾情启动预案,又要做到尽一切可能抢救群众物资,以及为受灾群众提供救助,帮助其重建家园。翻看厚厚的《凉山州民政志》,可以看到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凉山(包括原西昌地区)发生低温、旱灾、洪涝、地震、虫灾等灾害达到数百次之多。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全州累计救助冬春生活困难群众超过200万人次;临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8.06万人次。历年来,每当有灾情发生的时候,民政救助总是能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它给予受灾群众的,不仅仅是物资上的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政救灾”四个字代表着一种感动,一种希望,一种面对困难的勇气,一种痛失家园后对新生活的期盼。
美姑县佐戈依达乡位于县域东南部,距县城大约7公里,从山脚为起,水泥路蜿蜒上山,路的尽头便是全乡海拔最高的彝族聚居村八千洛村,村东部矗立着一排排淡黄色的崭新两层“别墅”小楼,村民们背着农具进出,在平坦的水泥堡坎上歇息聊天,生活幸福惬意……关于这些新房子的故事,还要从2016年6月26日发生的一件大事说起。
这天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山体滑坡伴随泥石流打破了八千洛村长久以来的安宁。顷刻间冲毁了6户20间房屋,各类牲畜家禽掩埋436头(只),农作物受灾92.59公顷、绝收33.33公顷、摧毁耕地20公顷,电力被破坏、通讯中断,村道路基多处被摧毁,近百名受灾群众流离失所。
凌晨一点,县民政局接到通知后,一边组织相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救灾物资的调配运输,一边安排工作人员赶往事发现场。“大家不要担心,不要害怕,我们是县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救援物资马上就到了……”对于刚痛失家园的人来说,民政部门的到来,为他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上午七点,县民政局组织的第一批救灾物资150床棉被、20顶帐篷、35箱矿泉水等生活物资若干准备运输。此时县民政局接到州民政局指示,要求要“安抚好群众,保障好生活,绝对不能让一个受灾群众受冻挨饿!”此时此刻,州委州政府领导及州民政局等部门已经在赶往美姑的路上。
上午九点三十分,第一批救灾物资到达避险点,受冻挨饿一夜的村民分发到棉被和食物。下午七点,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将村民临时入住的二十顶帐篷搭建完毕,全部安排入住。整整一天,在现场救灾的工作人员没能吃上饭,一来是因为工作忙碌根本来不及吃,二来是物资全部发放给了受灾群众,自己没留下东西吃。“因为我们必须要先保证受灾群众的生活。”看着受灾群众都住进了能够遮风挡雨的帐篷,衣食得到保障,大家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余下的几天时间里,民政干部一边帮助群众抢救物资,一边积极规划着后续救灾工作。按照政策要求,州民政局为每户村民临时救助三个月的生活用粮,以及为每户重建户补贴2.5万元,最大努力减轻了受灾群众灾后生活的压力。
八千洛村的故事,在民政关于“受灾”和“救灾”的生动故事中,不过是沧海一粟。
会理“8.30”地震、冕宁泸沽“8.31”特大洪灾、普格县“8.8”山洪泥石流灾害等灾害,民政救灾总是冲在第一线,而把历史往前再延长同样是如此。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的时间线中,凉山民政为受灾群众倾情付出是一脉相承的,其民政职能和职责的充分发挥,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凉山民政减灾救灾工作,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工作重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州救灾工作逐步实现了从“重救灾轻减灾”到以“防灾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转变,救灾工作逐步由部门分割的“小救灾”向部门联动、协调配合的“大救灾”转变。
当前,体制机制的健全以及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推动了减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全州各县市依托学校、广场、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新规划建设应急避难、避险场所249个;建立以州救灾物资储备库为中心、17个县市物资储备库为骨干、212个边远高寒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为补充的网点体系,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救助和物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从2007年国家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以来,凉山州西昌、德昌、会理、会东、雷波、冕宁等县市19个社区被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新闻推荐
(陈学华)9月10日,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政协人资环委”)帮扶凉山州美姑县就业技能培训班开班,120名学员分别在...
美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美姑,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