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一份报纸的诞生与发展 游乐业:从排字工到副总编
游乐业(中)和凉山日报编辑人员一起安排版面。 游乐业(左)采访电影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后,和黄婉秋夫妇合影。
参加了凉山彝区第一张报纸创刊致力于办好民族地区报纸
文/图游乐业
1949年末成都解放时,我还是个少年,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迎来共和国的黎明。接着,在雅安原西康省西康日报当排字工人,伴随着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逐步成长。
刚一参加革命工作,面对的一切全新而陌生:新的人民政府、新的国家工厂、新的革命同志。特别触动自己的,一是工作目的,劳动不仅仅为了有碗饭吃,而是要建设好新国家。二是思想要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事当前不能首先考虑自己。记得,厂里发了一册苏联技工学校印刷专业教材,我爱不释手,激动地钻研好久。后来,我和师兄弟一起摸索出连串字法,即把一个词的字钉事先排好,变一次排一个字为多个字,从而明显提高了效率,受到厂里重视和表扬。至今电子排版依然沿用。
1955年西康撤省后,已在编辑部工作的我,分配工作时主动要求“越远越好”。后来,被派到凉山州美姑县搞民主改革、平息叛乱。那些日子,一心想着让彝区群众过上新生活,工作的艰辛、生活的艰苦,根本没当回事。反而觉得,这才是锻炼自己和显示人生价值的大好机会。从来没有打过仗的我们,领导给支汉阳造、几发子弹,马上就去站岗放哨。当彝族乡亲知道我们为谁吃苦,常常热情相迎,乃至亲如家人。一次,我调离工作队,有个彝族姑娘难舍难分,一路哭着送我。翻过山头,劝了好久才停下脚步。这些往事,后来成了我入党时的初心:忘不了老百姓的情谊和期望。
民主改革结束,我有幸参加了凉山彝区第一张报纸创刊。当时条件极差,有次停电,连州委书记也带头上阵摇机器。在天寒地冻的昭觉,砖头加铁丝箍起火炉,一生火满屋浓烟半天不散。大白天编辑稿件,毛笔从红墨水瓶蘸出的竟是冰渣。深夜下班回到寝室,更是饥寒难耐久久不能入睡。尽管这样,报纸却一直正常出版。在搞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我还给《旅行家》杂志写稿练笔,以《大凉山展翅高飞》和《年轻的昭觉》为题,宣传彝乡变化。
那些年政治运动不断,因为爱读爱写,我曾受过多次批判。文化大革命初,一面墙全是揭发批判我的大字报。当时心里十分憋屈:山高水险,路在何方?
熬过艰苦岁月,结束动乱年代,共和国在改革开放号角中迈开巨人般的步伐。当历史尘埃一一荡去,1983年为筹备凉山报改为日刊,我从县上调回报社负责要闻科,接着又担任副总编辑。
历史大变动中,如何办好民族地区报纸,是自己肩上的沉重担子。自知志大才疏,因此格外兢兢业业。在宣传手段上,首先摒弃“穿靴戴帽喊口号”的假大空文风,让新闻回归本义。我们及时反映读者身边鲜活的典型事实,引导人们认真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我们还竭力改变以往报纸呆板、陈旧的面目,多发图片、发大图片,排版时突出稿件重要、新颖的内容。让报纸以崭新形象、时代风采呈现世人面前。同时,走出凉山学先进、亮自身,努力跻身全国地市州优秀报业之林。
在我任职的上世纪末,电子排版以强劲的势头迅速进入报业,作为排字工人出身的我,兴奋至极。当年我们曾经想尽办法改进、改变排版方法,却始终走不出老祖宗光耀于世的活字印刷。如今祖国高速前行,我们算是在退休时传递给接班人一个划时代的全新起点。
今天,当新中国70华诞佳期到来,心中只有一句话:感谢祖国感谢党,我们这些耄耋老人有幸参与了、见证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巨变,这一生值了!
新闻推荐
15日,凉山州公安局副局长俞明刚深入美姑县督导调研基层基础、信息化建设、禁毒社康社戒等工作,并召开座谈会。俞明...
美姑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美姑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