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兹凉山 ——何万敏《住在凉山上》读后

凉山日报 2018-05-27 09:00 大字

□谢天开 

《住在凉山上》的一个观念词“住”,是具有沉挚而明媚“恋地情结”的。

这册文字华美而简洁读本不是浮光掠影,来去匆匆的游记,而是以“住”的词意缭绕着一系列关于中国大凉山的人文随笔。

“住”的词意主要在于空间。《住在凉山上》开篇的动容叙述便不同凡响:

凉山彝族自治州(也称“凉山州”)在四川省的最西南方,与云南省仅一江之隔。它的面积有6万多平方千米,竟相当于两个比利时的面积,更比丹麦,或者瑞士、荷兰等国家还要大。

作为一个漫游者,我出生、成长在凉山的群山之间,在群山之间的各个角落进进出出,并对由无数的高山构成的大地以及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有了一种归属感。

视通万里,在乎近远。《住在凉山上》以寓宏大叙述于微细的写作养成,极妙地诠释了:住,即在原住的意味。体现了朝于斯的出发点与夕于斯的归宿点。出为行走、考察与体悟,归为查阅、沉思与书写。

《住在凉山上》描述“空间”,既是自然的,亦是文献的。“走进茂密的林间,我的眼睛一剎那就被染绿了。”这可不是“随意春芳歇”的田园牧歌式的描述,而为“穿行在古冰川峡谷腹地”的自然地理随笔。

在《螺髻山:冷峻而华美的姿颜》一文中,介绍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问题与环境变迁》及《攀西裂谷》的“六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和建立“中国第一个古冰川公园”提议。让读者惊愕地发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成名专论专著《冰期之庐山》最闪亮处,竟然经典地证明于中国凉山州螺髻山上那一道道硕大的古冰川刻槽!

《住在凉山上》,不仅具有博物志的“自然空间”书写性质,而且亦具有“空间实践”的人文记录。在《带我到山顶》,记录了大凉山深处的美姑县依洛拉达,这处“我迄今为止所到次数最多的乡镇”。

作者不仅文与图配合叙述“山中的小村庄,隐藏着生动的细节”、“房屋和土地一起生长”;而且还记录了一份精明的彝人村会计阿以日格的小卖部的批发进货与薄利零售的利润账单。如此,以日常为道的接引地气,而具有了历史年鉴的随笔特质。

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的《恋地情结》一书中,对于人文地理的研究,他引入了“地方依恋”这个词借以阐释所谓的恋地情结。“‘地方依恋\’指某个地方因自身独特魅力得到了认同,并对社会个体或群体构成了情感上的吸引力。”在地理空间里,自始至终和生存在这个空间里的人都是有具体联系的,每个人都有个人的对于地域环境的空间认知和情结。

《住在凉山上》作者正是将这种情感上的联结,诉诸于近似古铜般音响的文字,以求一种自我本体对地方空间的依赖和体认。《古道苍茫》纪实了1908年,英国探险家布鲁克的死亡之旅、《寻路》考察了南方丝绸之路在凉山境内的遗迹与今日的景色、《发现凉山杜鹃花》可谓微植物志、《住在高高的凉山上》,则详尽描述了彝族民居的构筑、装饰、居住习俗等地方性知识,并配以图片说明……凡此种种,连文缀篇成集,大凉山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情,跃然纸上,让人可读书佐酒击节,骋骛快哉,欣然怡然颓然!

正因为作者经年累月的宅兹凉山,源自大地的行走与写作,才结晶出《住在凉山上》的历史长度、地理深度、与文字的醇度。

《住在凉山上》另外让人欣赏盘桓的是,作者与作者的朋友所拍摄的一帧帧铜版画般精美的插图,这些大凉山特有的光与影,在读图时代的当下让这册不厚的读本,产生了慢读和耐读的愉悦效应。

思接千载,无关薄厚。《住在凉山上》因为作者站位的视域与写作的归旨,决定了此书绝非凡品的份量。应为当下写作意识最为清晰的作者之一,何万敏在书末的“代跋”里寂然自语道:

总之我对“现代性”逐渐失去从前的热情,反而对“原初性”表现出莫名的向往一一不是去回溯到旧时光里,而是去捡拾起曾经丢失的钥匙。

(本文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新闻推荐

顺德将建50多人的顺德凉山班

本报综合顺德城市网消息捐赠9万元教育教学经费、建“顺德凉山班”……2018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继续心系凉山学子,精...

美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美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