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来的孩子

左江日报 2018-02-24 18:28 大字

□新华社记者马姝瑞

贴春联、吃饺子、放烟花……今年的春节,16岁的彝族小姑娘尔儿么友作经历了人生中好多个“第一次”,体验了这个从前只在书本中感知过的重要节日。

从家乡四川大凉山中的小山村,到地处长三角都市圈的安徽马鞍山,短短半年多“异地求学”的学习和生活,尔儿么友作的生活却好像不停地在摁下“刷新”键,每一天都在更新和前进。

作为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教育扶贫合作创办的“彝族爱心班”学生,尔儿么友作2017年9月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这座位于长江边的“外面的世界”,开始了她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活。此前,还有118名彝族学生于2015年在“彝族爱心班”就读,今年即将参加中考和高考。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尔儿么友作一起来到马鞍山“求学”的彝族孩子们大多就来自这里。

生活老师甲来伍沙已经是第三年在马鞍山和这些孩子过春节了。2015年8月14日来马鞍山前,他一直在凉山州美姑县爱心学校做老师。甲来伍沙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是当地为数不多的大学生。

“三年来孩子们的变化数也数不清!”甲来伍沙提起“异地教学”生活,声音不自觉地抬高了起来,两手激动地在头顶比划着,“比如说,由于传统习惯束缚和生活条件限制,彝族女孩子从不剪发,认为剪头发会给家族男丁招来灾祸。而到了这里,女孩子们一个个都梳起了简单大方的发型,运动、学习都更方便。”

在他看来,彝族孩子聪明、勤奋、质朴,有着本民族独特的歌舞天赋,对教育更是有着深切的渴求,但受制于经济底子和资源禀赋的差距,“一夜迈入社会主义”的大凉山地区迟迟没有摆脱“教育贫穷”。

“三年前第一批‘彝族爱心班\’开学时,我们用马鞍山初一考试卷给彝族班高一学生做测评,结果50多个高一学生中没有几个人及格,其他本来就是初中的孩子水平就更参差不齐,有的连汉字还写不全。”马鞍山中加双语学校校长郑晓敏回忆说。

郑晓敏告诉记者,大凉山虽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彝族同胞极为重视教育,渴望能够培养出自己民族的人才。前些年,在美姑县考察时,当地教育部门负责人对他说,全县若是哪一年有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本科,欢庆的条幅能悬挂好几年都不拿下来。对此,他感慨万千。

今年春节前夕,第一批“彝族爱心班”已有25个孩子通过了高考特长生考试,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大学校门,这让全校的彝族和汉族老师都倍感欣慰,花了很多心思希望孩子们能过一个快乐、放松的寒假和春节。

14岁的曲比牛牛和13岁的阿比苏子是第一次过春节,而且是到与她们结为爱心家庭的马鞍山当涂县潘婷阿姨家过节。汉族春节穿新衣、戴新帽、包饺子都让两个小姑娘充满了新鲜感。

“放寒假了,我们在学校里一起上课、自习、看电影、体育活动,每半个月去一次潘阿姨家,和家里的每个人都已经很熟悉了!”曲比牛牛笑着说。春节期间,她和阿比苏子跟爷爷奶奶通了电话,报了平安,还按照春节的习俗,给亲人们说说吉祥话“拜大年”。

尔儿么友作告诉记者,她许下了一个春节的愿望,希望自己“做一个主持人”的梦想能够成真。“以前我没有想过自己的梦想,觉得有些遥不可及。现在我知道了,只要努力学习不放弃,梦想就有希望实现!”(新华社合肥2月16日电)

新闻推荐

美姑: 下“绣花”功夫 助推精准脱贫攻坚

“一村一幼”让彝家娃在家门口上学。美姑山羊成了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彝家新寨建设,让彝族群众住上了好房子。彝家新寨建设后的村庄美景如画。导读:美姑是国家级扶贫开发...

美姑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美姑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