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姑彝族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 吉觉拉以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东北部,是凉山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带,享有“毕摩文化之乡”“美女之乡”“摔跤之乡”“熊猫之乡”“南红玛瑙之乡”美誉。
当前,美姑县正处于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持续推进“两个加快”和与全省、全州同步奔康的关键时期,全县经济发展高位求进,整体实力不断攀升,进一步巩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基础,彝族文化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发展现状
文化资源丰富。彝族占美姑全县总人口的99.8%,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古老神奇的毕摩文化、五光十色的服饰文化、醇情浓香的饮食文化和各种风俗习惯串起各具异彩的文化习俗之珠,交相辉映,使美姑成为彝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民间运动丰富多彩,有摔跤、拔河、斗牛、斗羊、赛马等众多项目。民间乐器有月琴、二胡、皮鼓、口弦等。舞蹈种类繁多,有达体舞、色色格等。民间盛大节日有“都则”(火把节)、“库斯”(彝族年)、“剪羊毛节”等。其独特的民族婚俗,以换童裙、泼水、迎亲、摔跤、抢亲、背新娘等为载体,演绎着彝族人民最古老、最庄重、最淳朴的婚嫁风俗。而醇情浓香的饮食文化始终保持着浓厚而独特的民族传统,最具代表性的有砣砣肉、酸菜洋芋汤、辣子鸡、羊肉汤锅等。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美姑县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规范保护程序,落实保护责任制,对文化遗产进行健康有序地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做到合法、合理、科学;先后顺利完成三次“非遗”普查,共普查了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等5大类21个遗产项目。通过挖掘、收集、保护,使一些稀有、濒临灭绝的艺术类遗产得到了及时抢救和保护;彝族餐具制作、口弦制作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项目和传统手工艺得到了重点扶持;擀毡、马鞍、犁头制作、银匠银饰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重点扶持发展名录。
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美姑县深入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举办文艺展演,活跃乡村文化舞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每年吸纳学员300余名。县城美美广场向公众开放,成为美姑人民重要的休闲娱乐文化场所。每年组织大量彝语电影和彝语科教片、国产优秀影片,深入全县各乡(镇)、村、学校、社区开展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超过2000场次。“乡村少年宫”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全县各乡村广泛开展农民篮球运动会、摔跤、赛马、选美、达体舞等丰富多彩的乡村文体活动,给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增添了色彩,也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2004年,美姑县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毕摩文化节”,国内外著名作家、诗人、摄影家齐聚美姑,共同探讨彝族毕摩文化发展道路。组织文学、摄影、美术爱好者开展采风活动,相继到昭觉、布拖、喜德等县采风,进行民族文化交流,对外宣传美姑的民俗文化和人文地理。
存在的问题
美姑县文化底子较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目前,全县仅有1家新华书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文化馆和图书馆功能还需进一步提升。由于文化设施设备较为落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农民有的还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制作、编辑、播放彝语电视节目也亟待解决。
此外,美姑县文化工作人才较为缺乏;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还需进一步加大;网络建设和管理还需加强和改进;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滞后,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策及建议
一要构建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文化事业宣传大格局。立足美姑彝族文化悠长、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动员全社会挖掘和凝练民族文化特质及其内涵,培育塑造新时期民族精神和文化形象。引导宣传文化系统人员积极投身到文化工作中来,积极探索民族文化宣传工作。依托乡村党支部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学习平台,加强文化宣传和交流。发挥现代媒体的作用,探索文化宣传新途径,形成强大的声势和影响力,构建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不断推进“文化强县”进程。
二要加强领导,加快推进彝族文化繁荣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对文化改革发展工作的领导,提高引领文化科学发展能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及时认真研究解决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的理念,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
三要建立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文化建设重心放在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农家(社区)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节庆文化等社会文化活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让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为文化繁荣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和活力。大力实施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程,整合设施资源,推进文体、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综合利用与共享,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开放,发挥文化馆(站)、文化活动中心(场)和农家书屋的龙头作用。
四要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培育壮大文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扬“不等不靠、战天斗地、团结拼搏、自强不息、加快发展”的美姑精神,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重视和做强经济硬实力一样做强文化软实力,力争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立足于民间文化艺术、民俗风情,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形式新颖、影响广泛、地域风格浓厚的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彝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展文化项目招商,突出特色,加快建设和培育彝族文化特色品牌,打造以毕摩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产业带。加快建设集彝族服饰加工、银饰加工、餐饮、民族风情歌舞展示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新的支柱性产业。着力培育电子音像制品、娱乐、印刷、服饰、演出等文化产品市场,建立文化产业基地。精心包装旅游线路,以城区为中心,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风顶、纳龙、燕子洞等旅游景点,打造旅游文化,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五要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增加财政投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经费保障,做好文物调查、勘探及抢救性保护科研、开发和宣传工作。做好人文自然资源的修缮保护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挖掘、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和省级名录。
六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紧紧抓住国家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契机,积极争取建设项目和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综合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鼓励企业、团体、个人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场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备设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活动场所。切实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彝族语言类媒体发展,支持彝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译制,加快推进文化均衡发展,加大彝区文化服务总量,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七要传承优秀文化,推进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快彝族主流文化“走出去”步伐,大力支持县内文化单位、学术团体与县外各民族文化机构、文化研究机构开展民族学术研究和交流。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的引进和交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彝族文化建设的经验、一切有利于发展美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全面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大发展。
八要推进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强县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支持文化专门人才和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发展,重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彝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配齐配好县、乡综合文化工作专职人员。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台(站)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社科联、文联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强彝汉“双语”文化人才培养。深化文化领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文化人才培训力度,优化文化人才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美姑县委宣传部)
新闻推荐
中加双语学校迎来57名彝族少年 他们将在马鞍山度过6年学习生活
9月8日,一个普通的周五,对57名四川大凉山彝族少年来说,这个周五注定是不普通的。就在这一天,经过了2天多的舟车劳顿,他们千里迢迢地从大凉山来到了美丽的诗城马鞍山,并将免费在中加双语学校开展为期6年...
美姑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美姑,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