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凿堰渠 石窝栽金果 记四川省优秀退役军人、雷波县五官乡青杠村党支部书记唐朝顺
知道唐朝顺这个人,是四川省表彰了29名优秀退役军人,他不仅名列其中而且是凉山州唯一一名上榜人员。为什么他能从凉山六万多名退役军人中脱颖而出,为什么他会被树为旗帜、立为标杆?
引子 穷乡僻壤苦熬
1962年,唐朝顺出生在雷波县五官乡青杠村,一个距县城约15公里,“几乎都是乱石窝窝,没有多少泥土,找不到一块肥沃土地”的地方。
由于该村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干燥少雨,而且地势陡峭石头多。自然条件使靠天吃饭的当地村民除了种玉米、甘蔗和红苕外,没有其他选择。由于农作物产量极低,年人均有粮仅50多公斤,老百姓穷得“吃红苕都不敢扯皮。”十年九旱的少雨更是让村民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更没有生产灌溉用水,“连洗脸洗脚水都要留起喂猪。”
村民穷得吃饭靠返粮,用钱靠救济,住房是茅屋,甚至男孩子长到七八岁还穿不起裤子。村里的姑娘全往外嫁,附近村子都知道“有女别嫁青杠村,扁担锄头磨死人”。幅员面积7平方公里的村子穷得是远近闻名,光棍成群。
有想法 拒绝靠天吃饭
1980年,唐朝顺中学毕业后如愿进了军营,成为一名武警战士,入伍后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的他两年时间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三年返乡探亲时,家乡依然是一个字:穷,还有几户村民正商量着迁居他乡……
1984年,唐朝顺退伍返乡。他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贷款1300元买辆旧拖拉机,起早贪黑地运河沙卖。因拖拉机毫无遮挡,他总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湿,甚至一次大雪天卖沙返回,下肢被冻得无法伸直,只能被人从拖拉机上抱下来……
舍得吃“苦”,收入自然一天比一天多。但怎样才能让村民们的日子都好呢?退伍后担任村民兵连长的唐朝顺,天天都在琢磨。
有水用 峭壁凿出大堰
村子缺水,肚子都填不饱的人从何谈发展?于是唐朝顺号召大家找水源,几个月后,发现离村子约7公里半外的一个大山沟里,有一股山泉水。
但要将这股水引进村子,必须在山沟两边300多米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堰沟,而且峭壁上的长度足足有5公里。
面对唯一合适的水源,村两委争取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甩掉穷帽子,村民们咬起牙巴上了。
修大堰的爆破物资和水泥政府给村上解决,劳力要自投,7.5公里长的水渠全程钢钎、二锤人工作业,在悬崖绝壁上就要开凿5公里长的水渠,施工难度确实让人咋舌。
节骨眼上,唐朝顺发扬退伍不褪色的军人作风,挨家挨户游说鼓动。1985年,全村民兵带头,青杠大堰开工。
钢钎+二锤,整个修筑过程中,他时刻以一名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凡事身先士卒,钢绳铺路、吊绳栓腰、背石运土、生火做饭......
全程人工作业中,他始终以军人坚毅的品质,必打胜仗的信心,勇于面对一切困难。用整整5年半的时间,在悬崖峭壁上硬生生地凿出了一条水渠,青杠村十年九旱的历史从此画上了句号。
有饭吃 改梯田栽水稻
村里通水当年,恰逢有部门在青杠村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水保治理和扶贫开发等项目,村民改田1亩,政府给补助800至1200元。于是,青杠村的乱石滩上四处是村民热火朝天改土改田的身影。
在乱石窝窝改田,1米深的石头覆在土上,得先把石头刨开,再把土翻到石头上。土不够,就到几公里外的邻村去背、去运。“三天点一窝包谷,一个月只能改一分多点地”是当年改田改土难度的真实写照。
害怕水土渗漏,有的群众填土时在下面铺一层塑料布,更有甚者打上水泥地皮才回填泥土。战天斗地中,乱石窝窝里硬是改出了一块块梯田。
有田了,就可以开始种水稻,青杠村的人终于吃上了大米饭。随着田越改越多,水稻产量越来越高,村民终于告别了食不果腹的穷日子。
有钱花 乱石窝种金果
“除了有饭吃,还要有钱用,过上富裕日子。”
这是2002年,唐朝顺当选为青杠村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之初给村民的承诺。
时值国家巨型水电工程溪洛渡电站动工建设,电站下闸蓄水后将淹没雷波原有的海拔600米以下的脐橙主产区。唐朝顺想以此为契机,开始着手谋划重构全村脐橙产业的发展和承接雷波特优脐橙基地建设。
为方便给脐橙树浇水,村上规划每隔50米就挖一条水沟和小路,要求任何人家的土地都必须让路。
然而过怕了没饭吃穷日子的村民,刚刚吃上大米没几年。一听号召大家不种水稻种脐橙,大多数人思想根本转不过弯来,坚决反对。
当时阻力太大,村上都找不到挖水沟的人,唐朝顺只得从云南请了50名民工来挖沟。持反对意见的村民一看他硬要干,就把家中老人支使着躺在开挖的水沟中不准施工;一些村民白天把脐橙苗栽下去,晚上又偷偷拔掉,说被小偷盗了;还有人将脐橙幼苗拔苗助长,树苗几天就干枯了,却说青杠村根本不适合种脐橙。唐朝顺只得带着村组干部白天组织村民栽种脐橙,晚上再连夜值守。
怎样才能让村民愿意种,乐于种?
带头成立脐橙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为村民协调贷款,与脐橙种植户签订协议:合作社以每公斤8元的价格收购全部脐橙,而当时的谷子每斤才9分钱。
“第一年我在西昌租了8个门市专卖雷波脐橙,一公斤10元,不愁卖。”脐橙的价格远远高于谷子,而且不愁卖。于是反对的人越来越少,种脐橙的人越来越多了。
随着面积不断增加,胸有成竹的唐朝顺三管齐下抓技术:
一请专家现场指导。他自费到省、州对接部门,联系专家,每月把农技专家请到村里,开展科技培训、院坝讲座并进行现场指导。
二培养村上的“讲师团”人员。组织村里80名脐橙大户、村民代表、党员致富能手广西等脐橙种植区考察、学习,将他们培养成技术“讲师团”人员,晚上再轮流为村民讲解脐橙种植技术和经验。
三统一组织生产打造品牌。严格按照《雷波脐橙良种苗木规范》等四个州级地方农业标准统一组织生产,引进清洗、分品种、分级、包装等生产线,改进产品包装,粘贴防伪标签和商标图案,做好“雷波脐橙”的品牌营销。
“现在一个能倒两背泥巴的地方都种起脐橙了,金沙江边的悬崖上也种起了。”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唐朝顺始终保持军人艰苦奋斗、雷厉风行的作风,带领全村村民在山高坡陡谷深、悬崖峭壁路险的地方,把雷波脐橙种在了悬崖边、岩缝里、混凝土的堡坎上,也种在了接近垂直的峭壁上,采摘都只能往下从江面运走。使全村干热河谷脐橙适种地区应种尽种,将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发展成了全州有名的小康村,创造了金沙江畔艰苦奋斗的一个奇迹。
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目前青杠村脐橙种植面积1万亩、投产6000亩,是全县脐橙的最大产区。2018年脐橙产量达3000万斤,引进水果销售企业和电商122家,微商1000余个,产值达2亿元以上。全村7个村民小组384户1603人,户均销售收入超过50万元,人均销售收入超过10万元。
青杠村脐橙产业是乱石堆中刨出来的金果子,是当之无愧的奋斗果、幸福果、感恩果。各种荣誉纷纷涌向了唐朝顺,他个人先后获得中共四川省委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等3个省州奖项,所在的青杠村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四好村”等11个全国、省、州荣誉称号。
“部队教育了我,让我成长,作为一名军人,我更应该带着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坚信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的唐朝顺带领村民们正大踏步地走在勤劳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
(本报记者 周建英)
雷波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雷波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