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三房” 住上安全新住房

凉山日报 2019-09-25 07:58 大字

衣食住行话沧桑 幸福生活在金阳(下)

金阳,集大山区、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地区为一体,境内群山连绵起伏,峭壁千仞凌云,沟壑重叠万千,地势切割强烈,相对落差大,形成山相依、水相连而自古尺无涯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之说。

解放前,金阳县只有一条到昭觉的马帮运输路,从外面运进一些盐和布匹等生活必需的物资,只靠唯一的一条马帮运输线。“出门便是山,羊肠小道弯又弯;人背马驮,长路漫漫”就是当时金阳交通落后面貌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前,金阳仅有一条途经昭觉到西昌的狭窄土路,从西昌到金阳要走到两头黑,而县城到各个工委、乡(镇)和村组都是走驿道,干部、群众都深深体会到了古人慨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艰辛。

改革开放后,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金阳把“修好一条公路、繁荣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带动一方文明”作为交通建设的奋斗目标,以建设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为重点,举全县之力,聚万众之心,大手笔办大交通,大规模投资,高质量建设,使全县公路交通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如今,蜿蜒纵横于山区村寨的一条条乡村公路,为一个个旮旯山村打开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通道,打通了山区与外界的联系通道,成为党和政府与各族群众的连心路,成为各族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各族群众告别了“人背马驮”的运输时代,告别了过去“出门靠双腿、运输靠双肩、沿着石壁走山谷”的苦难日子,实现了“天堑变通途”的梦想。路好了,摩托车、面包车、农用车、货车等各种车辆越来越多地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越来越多,生活也越来越便利。

平坦大道到家门

交通大会战 天堑变通途

上世纪50年代,金阳县没有公路,只有驿道。到了60年代,金阳的公路开始起步,仅有一条时通时断的金阳县到昭觉县的90公里土路,到1978年,金阳公路里程还不到100公里。

80年代,金阳响亮提出“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交通建设方针,明确制定了以“改造主通道、建设通阳桥、搞好通乡路”的交通发展路子,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制订了全县通乡公路建设的总体规划。

那时候,一到冬春时季,全县各地炮声隆隆,人声鼎沸,群众扶老携幼、身背干粮、肩扛工具,日夜奋战在高山之巅、悬崖绝壁之上,每日修路的高峰人数最多时候达三万多人,他们中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有身背婴儿的妇女,全家老少倾巢出动的家庭不胜枚举,他们以天作帐,以地做床,茅棚、洞穴就是他们的栖身之地,披毡、羊皮就是他们夜晚睡觉时盖身的工具,水煮、盐拌、荞粑、洋芋就是他们充饥的一日三餐,日出而行、星夜才归便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日程,但他们没有说一声苦,没有道一声累。

每一寸公路的掘进,依靠的都是全县人民群众搞民工建勤,由于当时修路没有动力机械,面对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复杂多样的岩石结构,民工们仅靠板锄、钢钎和自制的木质推土工具,还有那少之又少的爆破器材修路,但广大群众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遇山开道,逢水架桥,腰拴安全绳,用钢钎打炮眼、撬磐石,用板锄一撮一撮的挖,用“愚公移山”的办法打通了一条条通往山外的路。

2006年开始,金阳抓住交通建设重心向农村公路建设转移的大好机遇,加强对全县农村公路的建设和管理,既要加快建设速度,又要抓好质量,始终坚持公路建设严把标准、市场准入、督查“三关”,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建设,严格审核获准施工的队伍资质、设备及施工经验,督查督促施工单位工程建设进度、安全、环保等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同时,创新举措,全面加强道路交通养护,有效提升公路安全通行能力,切实改变公路“通而不畅”的现象,为群众出行提供安全保障,打破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

2011年4月18日,溪洛渡水电站公路复建开工,这是金阳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交通工程,是金阳交通建设史上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2012年1月,省道S208线(金阳县城至庆恒大桥公路改建工程)金阳境内段路面改建工程开工,这又是金阳人民的一大喜事,标志着金阳境内的省道S208线“交通大动脉”的全线贯通。

一条条被打通的通乡公路为彝家山寨注入了新的活力,昔日因交通不便而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金阳土特产品,开始通过一条条通乡公路运往山外,声名远播的金阳青花椒、风靡中外的金阳白魔芋走出大山,走进成都、宜宾、重庆等大都市,走向美国、日本等国家……

2018年,全县剩余的24条、126公里通村硬化路按照通乡油路、通村硬化路两个“100%”完工要求全面建成。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当年9月,对坪金沙江“溜索改桥”建成通车,至此,该县拥有3座跨江出省大桥,标志着“溜索时代”的全面结束。

全民大动员 共筑致富路

“要想脱贫,交通先行;要想富,先修路。”2014年,金阳根据乌蒙山片区规划和交通大会战建设项目规划,全面打响了“大交通、大发展”的交通建设大会战,加快推进全县交通建设,推动交通运输更好地服务民生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在交通建设大会战中,公路建设主管方、施工方、建设工人们大力弘扬“5+2”、“白+黑”、“晴+雨”的工作精神,通过“四增加”即增加人员、机械设备、工作时间和作业面,抢抓交通建设黄金季节,实施工程建设进度倒计时制,采取超常运作方式推动项目提速建设。同时,在实用性和永续性上下功夫,尽量避免“钱花了,路修了,修成后却难以使用”的现象出现,力争建成一条,通畅一条。

为打赢交通建设大会战,实现交通大发展、大跨越,该县举全县之力,大手笔办大交通,大规模投资,高质量建设,使全县公路交通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交通大会战,全县县乡村三级公路实现大跨越、大发展。全县交通已形成以西-昭、宜-攀高速公路为骨架,以省道S208线和通阳大桥为延伸,以通乡油路、通村公路为经脉,乡道、县道、省道气脉贯通,“便道、公路、水运立体交融”的交通网络体系,南下攀枝花,东至宜宾、成都以及到云南、贵州等地的快速通道已初步形成。

交通大发展,带动了产业发展,促使建筑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链同步发展。金阳交通,在创造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的同时,支持区域内水利事业、电力工程、库区移民(新集镇建设)工程、扶贫工程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进行,为工矿产品运送、农村农副土特产品运出、农用物资的运进等提供便利,促进农民增收。乡村公路犹如“毛细血管”遍布全县,把农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从根本上改善了交通状况,解决了县域内的通达、通畅问题,加速了城乡物资、信息的互动,促进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造血输液”。

“以前我是开拖拉机的,后来买了辆面包车,现在开的是大卡车。”天地坝镇颜师傅喜滋滋地说,以前,做梦都想开个货车,但就是经济困难买不起,再加上路面又不好,也不敢买,现在就不同了,家里经济收入好多了,农村交通设施也在不断改善,很多农民都买了车跑运输,日子越过越好了。

大交通促进经济大发展,一条条县、乡、村公路,为一个个旮旯山村打开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通道,打通了山区与外界的联系通道,成为各族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过去这儿不通公路的时候,这里的群众很穷的,修起这条公路后,就是一年一个样,现在家家都富起来了,乡村公路真是为咱老百姓架起了‘致富桥’!”谈起通村公路带来的实惠,南瓦乡书波村红光组村民贾巴沙聪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交通不便,农民过着人背马驮的日子,现在,公路通到了家门口,出门就能坐上车,走路还不习惯了。

“村通村,户连户,通村入户水泥路,走村串户脚底不沾泥;连心路,致富路,条条公路纵横交错,叩开旮旯山村致富门;你有车,我有车,各种车辆进入寻常百姓家,群众出行不再难。”随着大手笔办大交通,大规模投资、高质量建设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该县交通造福一方百姓、繁荣一方经济、带动一方文明,金阳大地随之有了这个感受大交通带来大变化的“顺口溜”。

“记得小时候,我们这里的房子全部是用小竹子编制而成的,从远处看,好像一堆堆才挖出来堆在地上的农家肥,黑黝黝的。修起的房子两三年就破破烂烂到处漏雨,特别是竹叶烂完了,只剩下竹子,好像筛子一样,到处都是窟窿,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房屋里面的家具、锅碗瓢盆、衣服都会潮湿到生霉。我记得我家都修了6次房子了。2009年我们这里搞彝家新寨,我们一家只出了1万元,政府帮我们修起了三室一厅的瓦房,还有两个畜圈,一厨一卫和太阳能。”

提起安全住房,日前64岁的金阳县热柯觉乡丙乙底村村民俄底作哈记忆犹新地告诉记者。

“就是啊,还不到10年,以前算是修得很好的房子,现在已经不算什么了。你看这两年我们这个组修建的房子更安逸了,一楼一底的,每套房子都是二套一,卫生间、厨房、太阳能都有,还可以卖东西。现在党的富民政策越来越好了。”

百姓住房大变迁

上世纪50年代,十多岁的冉力只吉清楚地记得,他家有一个低矮又破烂不堪的毛草房,一旦下雨,到处漏雨,要把家里面可以装水的器皿全部找来接漏下来的水。听他父母说虽然他家的房子只是一间毛草房,但不是所有草都可以用来盖房子的,这种草只有海拔低的地方才生长,盖一个房子需要七八十背一百斤左右重的晒干了的草,加上找盖房子的木杆也要去较远地方去找。那时候,食不果腹,修一个毛草房也不易。

到了60年代,冉力只吉家准备了几年,终于有了他们村里第一个用木椽子盖起的瓦板房,由于它的寿命比毛草房多几年,也成为左邻右舍最羡慕的房子。但这种瓦板房不像茅草房那样冬暖夏凉,晚上睡觉房里依然看得见天上的星星和月亮,特别是下雨时,雨打在椽子上噼里啪啦,让人睡不着。冬天下雪了雪花也会飘进来,屋顶堆起厚厚的雪。

上世纪80年代,冉力只吉家瓦板房不小心发生了火灾,于是他从金阳县城把瓦片拉到南瓦乡,然后靠人背马驮,盖起了该村第一个瓦房。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基本上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逐步逐步许多农民都和冉力只吉家一样盖起了瓦房。国家的富民政策越来越好,什么形象扶贫、“三房改造”、彝家新寨、易地移民等安全住房的进一步实施,使农村农民住房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和变化。

2017年,因为彝家新寨工程的实施,冉力只吉家和其他232户建卡贫困户一样,只投资了1万元,修建了一套60平米的二室一厅的房子和一间30平米的门市。现在200余户人住在一个集中安置点,政府还给他们添置了家具、家用电器、太阳能。进出营盘里面,都是用水泥打好的路,还有很大的多功能民俗活动室大坝子,可以打篮球、跳舞。

75岁的冉力只吉看着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楼房高兴地说:“旧社会最富裕的奴隶主也修建不起一个瓦房给自己的儿子住,也拿不出几万元给儿子修建房子。现在因为共产党、人民政府修得起房子给我们老百姓住了能够住上这种楼房,这辈子没有想到过,也不敢想,连做梦也没有梦见过,还能住上这种漂漂亮亮的房子,共产党、人民政府瓦几瓦!”

到处是一座座小城市

马依足乡马依足村马依足组白拉惹滔滔不绝地说:“前几年我家修的平房,在我们那里还是算好的了,但现在他们下边修建的‘千户彝寨’就更好了,那是几楼一底的,和大城市里面的房子一样,很高,又很漂亮。我都在这里打工了几个月了。而今在农村走在哪里,哪里的房子都漂漂亮亮的,还有沼气,房前屋后绿化,坝子都是打成水泥路的,进村入户路这些也是水泥路,农民家里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录放机应有尽有,和单位上没有什么区别。

我做记者工作已有15年了,全县每个村村寨寨都去过多次,亲历、见证了金阳县几十年来的发展和变化,与40多年前相比,那时候金阳人住的基本上都是破烂不堪的草房,墙也是土垒的,村里难得找到一间砖瓦房。现在已经好多年没有看见过一间草房了,像20来岁的那些年轻人根本不知道草房是什么样子了,怎么盖起来的了。

70年的沧桑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和变化。如今,走在金阳各地,到处都看得见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鳞次栉比,依山傍水,小青瓦房,楼房,比比皆是,格外耀眼,每一个村村寨寨都是一座座小城市,欣欣向荣,勃勃生机。使我们告别了祖祖辈辈栖息的茅草房、木瓦板房、石板房“三房,住进了宽敞明亮大房子。

“三房”改造、彝家新寨,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惠民政策都是在给老百姓谋福利。老百姓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这好日子越过越舒坦。

文/本报记者 白里呷 贾巴尔且 图/由金阳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闻推荐

金阳开展砂石厂执法检查

本报讯为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改善金阳县大气环境质量。近日,金阳生态环境局环境监察大队对金阳县铭生砂石建材有限...

金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金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