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金阳民居“三房”变“洋楼”

凉山日报 2018-12-26 08:13 大字

本报讯 过去,金阳广大乡村民居都是破败不堪、色彩灰暗、墙体破旧、不避风雨、零星散落在山间、不具备基本生活功能的瓦板房、石板房、茅草房,人们称之为“三房”。

通过实施形象扶贫、“三房改造”、新村建设、彝家新寨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系列民居扶贫工程,广大乡村村民的住房由过去的“三房”到砖瓦房、再到“洋楼”的美丽嬗变。

如今,走进金阳各乡村,村庄靓了,房子漂亮了,产业活了,民风淳了,处处新景象,家家新面貌,村寨的面貌一天一个样、天天有变化,农民日子好过了!

草房到瓦房,居住环境大改善

改革开放前,由于地处偏远,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恶劣,历史、社会发育程度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金阳乡村村民贫困程度深,收入微薄,基础设施条件滞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群众,住房都是墙体破旧、破败不堪、不避风雨的瓦板房,甚至是胶布房、土坯房,低山及河谷地区的群众住的茅草房、石板房。

那时候,家家户户门前都是一堆粪,没有院坝,房前屋后都是一堆柴禾,路上到处是畜禽粪便,臭气熏天。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怎一个难字了得,“用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就是当时村民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1992年初,在全州范围内开展的“实现人畜分居,搬走门前一堆粪”形象扶贫,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广大群众的居住环境,改变了广大农户人畜共处一室、房屋无窗、房内无床、房外无圈无厕、卫生条件极差的状况,改变了贫困群众陈旧落后的意识和苦熬的精神状态,那么,在2003年继“形象扶贫”工程实施的“三房”改造,并对贫困村的水、电、路进行配套,对村容村貌进行综合治理,是对长期居住“三房”的乡村居住环境的一次历史性变更,极大地改善贫困农户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让村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质和量的飞跃。

通过几年的努力,金阳的“三房”户的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寒山区的困难老百姓告别了低矮潮湿的瓦板房,结束了人畜共居一室的生活,住进了宽敞明亮、通风、透光的小青瓦房,过上了干净、整洁、富裕的新农村生活,乡村民居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三通”,实现了室内硬化、村舍绿化、庭院美化、环境净化、住房砖化“五化”和人畜分居,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生产生活质量。

瓦房到楼房,民居进入新时代

“老乡,请问你们谁知道哪儿还有整个村寨的村民都住瓦板房、草房、土坯房的地方?我们想去照些照片,走了好多地方,就是见不着这样的住房了!”

“现在,哪儿还有这种‘三房’啊,早都不见缩影了,即使是极度贫困村,这几年通过脱贫攻坚,都在建设砖瓦房了,就连畜圈都要求建砖房了,你们说的这些住房再已看不到了。”

在热柯觉乡丙乙底村,一群摄影爱好者拍完百草坡的美丽冬景,再拍好丙乙底村彝家风情村群众美丽住房后,想拍些过去的“三房”照片作为民居变化的对比照,但已经找不到瓦板房、草房了。

“现在,我们村房子漂亮了,村道越来越宽了,村子亮起来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这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金阳老百姓对改革开放带来巨变的由衷之言。

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彝家新寨建设、易地移民扶贫搬迁等一系列惠民安居工程,特别是这几年的脱贫攻坚突出民居“头等大事”,扎实推进民居工程建设后,一幢幢漂亮的新居、一个个绿树掩映、鸟语花香、建筑整齐、庭院整洁、具有浓厚民族风情和充满了现代气息的民族村寨拔地而起。“昔日茅草房,今日砖瓦房”成为金阳广大农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这些巨变源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是党和政府实施系列富民惠民政策的结果。近年来,金阳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整合资源,深挖潜力,集中力量,通过抓点示范,上下联动,实施系列民居扶贫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再加上富裕起来的群众,自己投入资金积极建设美丽新家园,全县民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文/图 本报记者 白里呷

新闻推荐

爱心暖冬 669袋御寒物资暖彝寨

本报讯连日来,在金阳县马依足乡特普洛村,一批捐赠的爱心御寒衣物在这里发放。发放现场,一件件冬衣、一份份爱心,就像一股...

金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金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