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30余户的贫困彝寨 走出9名大学生

西昌都市报 2018-11-27 09:30 大字

在北京邮电大学读大三的地久尔色。 两个孩子上大学,父母总为学费发愁。

仅余户的贫困彝寨

金阳县青松乡色格村底舒组,一个仅30多户人家的贫困彝寨,却走出了9名大学生。在这里,因为吃过没有文化的亏,家家大人都抱着“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砸锅卖铁都要让他们读书”的想法,不管借钱还是贷款,都拼尽全力供孩子读书。孩子们也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一个二个争着上学,全组110余名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底舒人以送子女读书为本、以获取知识为荣的社会风气,让人看到了他们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坚定信念,也看到了这个偏远贫困村庄脱贫的希望。

文/图本报记者白里呷

“金阳县青松乡色格村底舒组,仅30多户人家,就有9名大学生,这在彝区特别是边远山区的确是不多见,这个地方肯定是一块风水宝地,风水好,出人才嘛!”近日,记者闻得此讯后,专程驱车前往底舒组探个究竟。

重视教育崇尚知识

记者跟随着金阳县法院干警、驻村第一书记鲁中衣呷,来到位于半山腰上的底舒组。刚到村口,就遇到了准备去地头劳动的村民纳吉木日扎。这位大妈告诉记者,这里虽然贫穷,但民风纯朴,风气好,村民们都听党话、跟党走,没有违法行为,特别重视教育、崇尚知识。

“我们这个组,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村民们都很穷,但家家户户都在争着让孩子上学,而且上更好的学校,没有哪家孩子是不读书的!”这位大妈告诉记者,“让孩子读书才有出路”是全村民小组30多户人家的共识。虽然这里的农户基本上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再苦都要让孩子读书”的精神是其它地方无法比的,为了孩子,底舒村民真是拼了!

鲁中衣呷告诉记者,底舒组是全村6个村民小组中海拔最高的一个组,海拔2600米,全组35户农户215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32户19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96%。这样一个贫困村子,村民却分外重视教育,家长宁愿自己不吃不喝都要让孩子们读书,真是“站得高看得远”。

“苦了自己这一代,不能再苦了下一代,所以,家家都争着让孩子去读书,吃不上饭、穿不起衣服都要让孩子读书。”贫困户比机拉格说,过去他们这辈人,寨子里有红白喜事,没有人会记账,想做点什么买卖也不会算账。所以,大家都意识到了自身不识字、不懂文化造成的愚昧落后,都认识到了如果不让子女读书,愚昧落后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一代接一代,没有出头之日。

“用知识来改变贫困,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深深植入底舒寨子彝族同胞骨髓的坚定信念,有了这个信念,底舒组的村民们才有了无穷的力量支持孩子读书。重视教育、崇尚知识文化已成为底舒寨子的一种社会风气。

父母:“再苦都要让孩子读书!”

村民地久作打家有6个孩子,加上父母亲和爷爷、奶奶,共有10口人,6个孩子都在读书,其中一个在北京邮电大学读大三,一个已大专毕业。

“娃儿,只要你愿意继续读,再苦再难我们都会供你读下去。”地久作打说,为了让孩子们安心读书,这是他安慰和鼓励孩子们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地久作打深有感触地说,让孩子走上正道、培养孩子成才是父母的责任。让孩子读书,孩子努力了、争气了,如果当得上干部最好,跟着党和政府走,不会走错,前途光明。即使当不上干部,识几个字也好,懂点知识文化更好,打工也需要文化知识。有没有文化不一样,有文化的就明理,会做人处事。

“我家也是6个娃娃都在读书,其中有两个大学生。我们家太穷了,但再穷也要让孩子读书,砸锅卖铁都要让他们读书。”村民地久作黑是一个残疾人,一家8口人只靠妻子一个人的劳动收入糊口,为了供孩子读书,家里四处借钱,除贷了3万多元大学生助学贷款外,还向亲戚朋友借了1万多元。

像地久作打和地久作黑一样,在底舒组,很多村民不管多苦,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供孩子读书,“再苦也要让孩子读好书”已成为村民的共识,并上升为决战脱贫攻坚的一种可贵精神。

孩子:“无论如何都要上学念书!”

“我们家实在太穷,没有钱供他们读书了,但在读职业学校的老三说,如果不让他读了,他就死给我们看,所以,我们只有向亲戚朋友借款、贷款供他们读书。”地久作黑告诉记者,在他们这里,不仅家长们有“再苦也要让孩子读书”的精神,孩子们也有“无论如何我要念书”的信念。

“孩子在学校里肯定受过不少委曲,有时饿肚子,有时渴了也买不起一瓶水喝,这我们都知道,但就是没有钱给他!”地久作黑的妻子普惹莫只扎无奈地摇着头说,她和丈夫都老了,家里很穷,没钱供孩子上学,但看到孩子们都争着上学,就心想再怎样也要让孩子们读完小学,但读完了小学,又要读中学,就这样一直读完了高中,去年上了大学。她说,孩子自己贷款读书,在学校勤工俭学,每个假期都在外面打工挣学费,上了大学后,一直没有回来过。

在底舒组,30多户人家,家家都明白“不识字就像瞎子一样,没有知识就只有愚昧”的道理,深知不读书的可怕,因此才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书。而孩子们,也知道只有读书才能改变贫穷的道理,知道读书才能出人头地、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都争着去上学。因而,在底舒组,在读的大学生就有9名,全组110余名适龄儿童全部入学。

教育扶贫暖民心

“幸亏有党和政府帮助我们,不然,家里贫困,孩子肯定是上不成大学的。我儿子现在读大三,他考上大学那年,县关工委资助了3000元,县民政也资助了1000元,大学生助学贷款还贷了8000元,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负担。”来到村民比机书日家,他告诉记者,儿子读大学,每学年学费和生活费等所有花销将近两万元,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没有教育扶贫政策,他不敢相信他们这样的家庭能供孩子读完大学。

鲁中衣呷告诉记者,在这几年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乡党委政府、联点扶贫单位都非常重视教育扶贫,通过精准施策,进一步激发村民们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激发孩子们勤奋学习改变家境和命运的动力,持续用力推进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把党的好政策送到贫困户家里,送到百姓的心坎上,确保贫困学生不因贫失学,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因而,底舒组村民越来越重视教育,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全组适龄儿童实现了应读尽读。

底舒人,以送子女读书为本,以获取知识为荣,让记者看到了他们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坚定信念,也看到了这个偏远贫困村庄脱贫的希望。相信今后,在党和政府温暖阳光的照耀下,鸡窝里还将不停飞出金凤凰,这个旮旯山村里的大学生会越来越多。

新闻推荐

金阳青松上演暖心一幕 你打伞我搀扶 帮扶干部背起车祸伤者接力跑

帮扶干部一个接一个将伤员背到公路上。警车接力送伤员。你打伞我搀扶帮扶干部背起车祸伤者文/图本...

金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金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