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上妖娆,背满幸福 宁南围腰、背带探访记

西昌都市报 2019-04-30 01:19 大字

小口围腰 绣花帽 十样锦粘花背带 华弹围腰 瓜子背带

在宁南,汉族人的围腰与背带的绣制据说历史久远,民国至解放初期盛行。

围腰按样式可以分为华弹围腰与宁南小口围腰两种。华弹围腰开口大,花边较多,可三至六层,花色艳丽。小口围腰,上沿口花边较少,花边与花辫之间的牌子一般绣以三朵花,花色素雅。而宁南的万字背带、十样锦粘花背带,以及因联姻传入的少量巧家大花背带,精巧缝制,各有特色。

绣花围腰、瓜子背带、绣花鞋、绣花帽,对于旧时代女人,是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图陈绍梅

上周五去竹寿下乡,与同事李姐办完事上街转悠,无意中发现一店主大姐与年轻时的舅妈神似七八分。瞟一眼店内,除了服装墙上还挂着十来条各式背带,其中一床是我熟悉的“瓜子”背带!绣围腰、做背带,这不正是舅妈的绝活?对这位大姐我瞬间已有几分亲近感,又恰是李姐熟人,上前一搭话竟然很快就熟络。原来她是徐姐,一个自小爱做针线的年轻“绣娘”。说起刺绣,她如数家珍:瓜子背带、万字背带、十样锦粘花背带、宁南小口围腰样样在行,让我不得不佩服她的绣花功夫。

周六回家,村里因集镇建设而拆迁的房子随处可见,其中也包括我家的房子。菜地里的活动板房已建好,准备过两天搬进去,与妈整理箱柜,无意中翻出两顶铃铛帽、一双绣花鞋、一匹绣花围腰,这些都是妈特意留的纪念品。我很好奇,同时想起竹寿街上的徐姐,后来就聊起了舅妈、聊起她精湛的绣艺,也勾起妈一箩筐的陈年旧事。说到兴致处妈提议,“走,老三,开车带我们去看看你舅妈他们”,的确,我都近8年没去过舅舅家了。说走就走,一个小时后我们已到西瑶七0水库,对于我们的来访,舅妈很高兴,老远就笑着打招呼,78岁的她仍然系着标志性花围腰,精神焕发。见今天的“绣话”聊得欢,我便趁热打铁向舅妈盘问起来,舅妈也是信手拈来,哗啦啦就打开了话匣子,我认真地听着,再联想着徐姐所说煞有其事地做了梳理记录。

华弹围腰、小口围腰,

历史久远

在宁南,汉族人的围腰与背带的绣制据说历史久远,民国至解放初期盛行。围腰以样式可以分为华弹围腰与宁南小口围腰两种。华弹镇,旧名洼乌场,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旧属会理县洼乌分县,直至1932年才由会理县划归宁南县管辖,因此华弹围腰与会东、会理的绣花短围腰渊源深厚,其主要在华弹片区使用。围腰开口大,花边较多,可三至六层,花色艳丽。最外层或最里层镶花辫子,即1至1.5厘米的缀花布条,中间一层一般为齿形“狗牙瓣”。花辫下的围腰口即牌子绣喜鹊、金鱼、石榴花、牡丹花、兰花、梅花、桃花、葡萄等寓意吉祥、富贵典雅、多子多福的各式花鸟图案,绣式可分转花、缕花、挑花等多种,花形较为松散。系带称为飘带,白色,较宽,用正反两块布条缝合,尾端正反均绣花边装饰。

宁南小口围腰,上沿口花边较少,里层花辫二至三条,齿形下移,花辫尾端接飘带下缘。花边与花辫之间的牌子一般绣以三朵花,花色素雅,有的用细银缀饰。花辫以下为小口,小口的撒花是围腰的点睛之处,可谓绣花功夫之典范。小口图案与华弹围腰绣花相似,但花形紧致、花色艳丽。围腰盘扣一般用黑线绞制,呈蝴蝶状;围腰吊带,一般用鸡肠带缝合,旧时家境好的人家则用银链子替代。可见,一匹小小的围腰,绝不仅仅是防尘隔污的装备,更是人文绣艺的展示,以及女子身价的体现。

万字背带、十样锦粘花背带,

各有特色

关于背带,可分为华弹瓜子背带、宁南万字背带、十样锦粘花背带,以及因联姻传入的少量巧家大花背带,精巧缝制,各有特色。瓜子背带,每个花形四瓣分开,花瓣边缘翻卷形式瓜子壳,用线缠绕制成的小圈扣在花瓣上成了花蕊,横看一排竖成一列,侧看似棱形实为方形。花蕊相扣、瓣瓣相连,或单色连接,或双色套接,横十一个、竖十二个整齐镶在底子布。相邻四个花瓣翻卷的瓣缘连接呈圆形,恰似铜钱,中间的小方块又成了钱眼。一十一,一心一意为家;一十二,一生儿女双全。瓜子背带,100多粒“瓜子”,即多籽,寓意多子,同时也可视为100多个“铜钱”,钱多,生活富足安康矣。

万字背带,其单个方块为反万“卐”,整体图案有万字形,或以万字套太阳花形。“卐”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永恒的标志。万字套太阳花即,上沿两排各六个三色拼接的万字方块,下沿一排六个万字,左右边沿各四个万字,太阳花型套缝在中间的方形里子上,或为转花,或为挑花,或为绣花。太阳花套万字,二十六个万字嵌着太阳及花,寓意吉祥与幸福之意。

十样锦粘花背带,由横三竖四共十二个小方块缝合,或单色连接,或双色套接。每个方块先用剪出花样模型,再粘贴至底布,剪出的花样框由各色小布条垫空缝合而成,整个花样似窗格剪花,缀饰的单格花布又如艳丽的花朵,朵朵争艳,姿态万千。十样锦,繁花似锦,花团锦簇,寓意生活美好。

旧时外婆、妈妈们,

做足了“绣花功夫”

说起绣花背带,我又想起妈压箱底的那双绣花鞋和两顶绣花帽,绣花鞋是50年前妈的嫁妆,而绣花帽是外婆当年亲手绣制。帽子平顶,顶上绣着精致艳丽的花,前顶齿缘饰银钉,正面银片刻“长命百岁”,后缘红色缀须,左右两面吊缀铃铛,帽缘绣花边。

绣花围腰、瓜子背带、绣花鞋、绣花帽,对于旧时代女人,是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女孩十四五岁开始学针线刺绣,十七八岁有了心上人,或者媒妁之言定了人家,女孩就为心上人及未来的公婆纳鞋做鞋垫。曾听得老人说一句古话,脚大难嫁人,会绣补三分,绣艺做得精,将来嫁将军。女儿出嫁日摆嫁妆,其中的手工鞋、鞋垫、绣花围腰正是女儿技能的全面展示,且绣件均为双数,即好事要成双。鞋少则十几双,多则几十双,均为出嫁女亲自缝制;围腰则数匹至十数匹,可嫁女自制,也可母亲缝制陪嫁,母亲送围腰,希望嫁为人妇的女儿,做一个疼爱丈夫、孝敬公婆的好妻子、以后做一个亲善友爱的好母亲。

女儿出嫁将为人母时,外婆又该忙着做外孙的背带和绣花帽了。待外孙满月约客,华弹地区称为吃满月酒,外婆家的亲戚把鸡蛋、婴儿衣物、米等用提兜送到外婆家,在外婆家装进小箩兜,再在表面叠放好精心缝制的背带和绣花帽,一起热热闹闹挑到女儿家,司仪会安排人在主人家附近接客,计算娘家来了多少挑子。娘家客吃完饭走人时,主人会在每只箩兜放上一碗蒸肘子、糯米饭、香碗等酒席大菜,以表谢意。

做足“绣花功夫”的旧时外婆、妈妈们,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年代认真而执着地刺绣,积极乐观追求着美好的生活。比起当年,今天的生活无比便捷与美好,“绣娘”的影子在渐行渐远。七零后的我对“绣”也是知之甚少,八零、九零后的小年轻们,哪能理解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绣花围腰、手制万样背带的深情?

不知不觉我已追寻“绣娘”多时,满满的记忆饱含深情,不禁肃然起敬。

新闻推荐

会理:男子肇事逃逸难逃法网

近日,会理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接县公安局110指令,李某某电话报称原会理二中路口处,一辆黄色电瓶三轮车撞倒一名骑两轮...

会理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理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