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时代高歌 □李启波

凉山日报 2018-11-26 01:01 大字

28年前,我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在会理县委宣传部任新闻专职干事。那时没有电脑,大家拟写稿件都是用方格稿笺纸,常常加班加点,名副其实的“爬格子”。

县上对宣传工作历来“盯得紧”,如果三天两头在《凉山日报》上看不到有关会理的报道,宣传部长就会被县领导“召见”。但是,那时的《凉山日报》还是“小四开”,没有激光照排,容量很小,全州17个县市都需要报道各自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事情。我觉得自己端不了这个“饭碗”,一心做好了“跳槽”的准备。

我至今都记得凉山日报社群工部的杜超老师,感谢杜老师把我领进了新闻写作的“门”。杜老师知悉《凉山日报》会理记者站的情况后,利用休息时间,到我的住处与我推心置腹地交谈,亲自签名赠予我《通讯员写稿入门》一书。后来,杜老师带领我进入一些重要会议的现场,引导我如何去确立新闻、通讯的“报点”,如何去寻找和组织相关的背景材料。

有一次,《凉山日报》原总编辑王万金老师在会理县委院坝内拿着我的草稿,指着“有关部门”这几个字,问我:“什么叫有关部门?”我红着脸不知如何作答。王老师很和蔼地教导我: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情况,表达要准确和清晰。

我在宣传部工作一年后就调到县政府农委工作,在农委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在《凉山日报》发出稿来。先后就会理县“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科技示范种植”方面的情况,发了两个“头版头条”。这说明,“闭门造车”行不通,必须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才会有“真材实料”。但是,如果没有报社老师的指导,我不可能写出稿来发表。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后来,我“跳来跳去”,在若干单位工作过,仍然时常关注着《凉山日报》,参与过该报发起的“关于凉山旅游业发展问题”的大讨论。近两年,州民盟交给我们的向州政协报送的提案任务,我主要也是着眼于旅游业的发展。

记得,为庆祝凉山州建州五十周年,《凉山日报》推出了一个特刊,我写的组诗《我的凉山》发在头条的位置,这给予我莫大的鼓励。能与马德清、潘文超等老师同台抒发对凉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炽热情怀,我感到十分的荣耀。

我所在的单位为每个科室都订了《凉山日报》,大家都喜欢翻阅。平时,我结合税收本职工作,偶尔也写一些反映单位工作情况的通讯,在《凉山日报》要闻版发表。

正如征文启事中所言:“胸中有方向、肩上有责任、心中有人民、笔下有敬畏”。《凉山日报》永远年轻、昂扬向上,为中国梦添彩、为新时代高歌!

新闻推荐

会理40万亩榴林变“金山”

秋末初冬,会理石榴的树叶渐渐褪去绿衣,变成金黄的颜色,站在石榴园的制高点上,放眼望去,满山遍野都是黄灿灿的榴叶,绵延起伏...

会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会理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