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古城的川味滇风
□ 刘乾坤 闻钊强
历史悠久的会理县城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湍急的金沙江是川滇两省的自然分界线,会理与云南省的禄劝县隔河相望。会理古代为邛都国地,据清《会理州志》载:“会理州在唐虞时荒远难稽,禹贡为梁州之城,至周末秦惠文王派司马错伐蜀,始有其地”。
因地处川滇要冲,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建会无县,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更名为会川,隶属于云南,直到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再次归四川管辖。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清雍正六年改称会理县。会理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
历史长河中的会理历经中原文化、南诏文化和大理文化的影响,成为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地。或许正是偏居西南一隅,它厚重质朴的文化才得以长留下来。2011年11月会理县名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古建:钟鼓楼和北城楼
在冬日暖阳下走进会理,笔直宽阔的新城街道让人耳目一新,这种大气延续了它曾经的繁华和辉煌。会理是川滇文化的交融地带,从地下出土的文物证明这里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先秦两汉时期,这里曾是古蜀先民迁徙之地。历史长河中的会理历经中原文化、南诏文化和大理文化的影响,成为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地。或许正是偏居西南一隅,它厚重质朴的文化才得以长留下来。
老街正中的钟鼓楼(凌霄楼)是会理的标志性建筑。十字形的通道连接东西南北四条老街,是会理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会理钟鼓楼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钟楼为筒脊青瓦屋面,仿古木穿斗结构,钟楼上悬挂巨钟一口;鼓楼台基呈梯形,外层以青砖包砌,内填土石,内为四面互通式拱形门洞。
天气晴好,我们眼前的钟鼓楼似乎也从历史的青灰色记忆里缓缓走出,与蓝天辉映,无言地诉说和追念那已经消逝的恬静岁月。关于中国的钟鼓楼,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中国城市钟鼓楼的兴盛始于清朝雍正年间,其时,为弥补过去城市建设中轴空虚的状态,开始修建以钟鼓楼为中心的四面对称的格局。会理老城也是如此,以钟鼓楼为主轴向四周辐射,形如棋盘,过去有四街三关二十三巷之说,特别是作为交通要道的南北中轴线,商埠云集,为一时之盛。
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会理从2012年7月3日(壬辰年大端午)开始,恢复了钟鼓楼上晨钟报晓、暮鼓定更的传统仪式,每日早晚举行鸣钟、击鼓仪式,春节、元宵、清明、中秋及端午等传统节日还会在钟鼓楼上举行相应的祈福仪式。钟鼓磬应时而鸣,响彻全城,古风雅韵,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会理现保存修缮完好的主要是钟鼓楼和北城楼(北门城楼)。看了北城楼后,当地友人特别介绍说附近的西成巷有“禁止碑”值得一看。西成巷取“东成西就”之意。“禁止碑”为镶嵌在巷内墙壁上的一块红砂石碑,其意为“重廉耻而端风俗”。“禁止碑”在阳光下显得有些斑驳,刻着正楷文字的红砂石上“清光绪十一年”几个大字清晰可见。作为古代的“市容管理条例”,除了文献价值,在我们今天的城市管理中它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街:科甲巷的深宅大院
老街科甲巷多青瓦木椽的老房子,建筑大多为清末民初的老建筑。街道不宽,太阳下,人们显得悠闲自在,青砖老墙,虽然陈旧却另有一番滋味;老墙上的一处灿烂开放的三角梅,光彩夺目,让人怦然心动。给这条有些古旧的老街增加了不少靓色。
炽烈的阳光给老街带来了温暖,更映衬出那些老宅院的沧桑变迁,在阳光或阴影中显得斑驳陆离。一处旧宅的木门上两个黄色的“忠”字依稀可见,凑上去近看发现门上还有浮雕的门神图案,殊为难得!或许正是因为上面的“忠”字罩着,它才能经历那些特殊的年代而幸存至今。老街的淳厚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验到它的魅力。
科甲巷大大小小的院落虽然没有江南庭院的幽婉,也没有北方四合院落的气派,但自有它的古朴淳厚,也有一进二进三进的纵深,让人好奇。房檐屋脊上带着明清遗风的方斗、替木、雀替,和那些大红的春联组成历史的隧道,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
宽厚的土墙上挑檐与铜铃撑向空中,切割下一片蓝天白云。吴家大院就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几抹阳光透进,将人带入它的历史:一块“大夫第”的厚木匾,显示出它不平凡的过去。光宗耀祖的牌匾彰显着一门的文士风采,科甲巷名称的来历主要是因为这吴家的功名。大院有四合小院和五个天井,曲折舒展,别有洞天。只是“大夫”早已不在,今天这里的人都是“平民”,世事沧桑,细细想来,这无主之宅现在除了让人游玩之外,它的过去和人物,人们似乎都已无从理会了。
吴家大院的斜对面是杨家大院。大院里面的板壁上仍存有一米见方的“善”字,与那些透雕的门窗一样完整无缺,看来杨家大院也一样是过去的一处书香门第,一般的富贵之家不会这样以文饰物,用心精巧。我们正在观赏间,一位居住在院里的阿姨过来,便与她寒暄起来。
这位姓杨的阿姨说这是她家的祖房,因为她是长房的后代,一直留守着这祖传的院落。杨阿姨很友善,一边说着一边给我们拿凳子坐。她说以前这院子更大,有巷道一直通到街上。谈到大院,杨阿姨说:保护到现在这样完好很不容易呢!过去,为免遭破坏,家人想过很多办法,他们就曾用报纸黄泥等物,将大院里那些雕花、文字及饰件,能遮住的就遮住,才得以存留至今。
出来后又进入胡家大院,院里古意盎然,文气勃发,堂屋外的大柱上贴着手书的对联,隶书大字中透出汉碑的遒劲古朴,一看就是出自名家之手:“一门齐福阖府吉庆,五世同堂老幼安康”,横联“春满华堂”。
胡家大院也已历经六百多年。今天的胡家人对我们说,除了大院,他们还有与清朝皇室的合影,照片我们未曾见到,但在这里确实感觉到了胡家昔日的荣光和繁盛。他们还说,至今,在外工作或定居的胡氏后人还会在每年的端午、春节回家祭祖,年年如此。现在院里年龄最大的有八十多岁,最小却只有几岁,合了字辈的也有几代人。让人赞叹。
同国内其他不少古城(或古镇)一样,这里的粤省会馆、文昌宫、城隍庙戏楼,则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及公共文化所在,一样地体现出古城深厚的历史,难以一一叙说。当地的友人说,到了春节,古城会成为一个春联的世界,大街小巷都可见人写春联,除了政府、社区的公益性的春联外,民间撰写春联也是一种传统,地方上还会给春联评奖,以彰显这种传统文化,让它发扬光大。
美味:川味滇风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会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会理饮食素宗川味,兼有滇风,许多食材的运用与一江之隔的云南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口味迥异。会理人将云南特色的食材运用川菜的调料进行烹制,把传承于异乡的各色吃食加以改良,将汉民族的烹调技艺和少数民族饮食习俗融汇调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饮食风格。
即使在冬天,会理也可一样享受四季美食。这个阳光灿烂的早晨,一股清风夹杂着街面早点的厨香,一并进入肺腑,清晨的食欲就这样子被吊了起来。我们冲进鸡火丝店入坐,说是入坐其实是挤进去再坐下来。一边等着厨师做好粉丝,一边欣赏小店旁边的街景。
稍等了片刻,几碗鸡火丝热腾腾地端了上来。鸡火丝是当地人对鸡丝、火腿丝及粉丝的简称。一碗鸡汤打底,撕得细细的鸡丝与切得细细的火腿丝,盖在白白的粉丝上面,加上菜的绿意,显得清爽靓丽,吃起来也感觉特别有分量,味道厚实丰润,我们都一人吃了两碗。
友人说,这不算啥,这里还有烤饵块、炸土豆、胡豆粑、鱼羊鲜、羊肉粉、羊肉汤、熨斗粑等,但这些不过是作早餐的小吃或辅品,会理的正餐才是川滇烹饪的集大成者,如有名的会理黑山羊,不腥不臊,与鱼一起煮了叫鱼羊鲜,羊肉汤锅、羊肉米粉等,味道也一样的鲜美。
会理铜火锅尤值得一提。铜火锅为会理“三宝”之一,自古以来,会理民间就有用铜锅铜器烹饪菜肴的习惯。用铜锅煮出的菜品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十分可口。会理民间习俗喜于冬春季节煮食铜火锅,吃法跟川菜中的连锅子类似,以杂菜炖煮为主,汤鲜肉美,菜软入味,热气喧腾而富营养,食客围坐分食。传统的铜火锅用木炭为燃料,以猪排骨、羊肋条肉、牛肉牛杂、鸡鸭等加汤清炖,以胡椒、生姜及大葱等调味,待汤浓肉烂后再烫煮时令蔬菜,也可边吃边加入时鲜菜蔬涮烫,汤味越炖越鲜。所用味碟则为家常豆瓣、辣椒油、火葱末、小米辣和蒜泥拌成,滋味浓烈。
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要道上的古城,会理的风土风俗和人文风韵,沐浴在这难得的冬日暖阳下,让人感到一份特有的和煦温馨,让人依依不舍。
新闻推荐
近日,市民赵先生向本报民情热线反映,小北街临街商铺都是做家具生意的,每天将待售的小家具样品摆在人行道上,给行人造成很大影响。赵先生住在小北街,他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小北街街道两边的家具店铺占道经...
会理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会理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