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的理想“守土有责” 城镇化浪潮下的乡村教育

华西都市报 2019-09-10 03:46 大字

乡村教育的理想 安世才思索着乡村教育的出路。像他一样,关注乡村教育的人,已经延续了百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奔走在乡野中。

1921年,教育家黄炎培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热忱,在《农村教育牟言》一文中写道:“吾尝思之,吾国方盛倡普及教育,苟诚欲普及也,思想十之八九当属于乡村。即其所设施十之八九,当属于乡村生活之教育。”

近代思想家梁漱溟指出:“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向城镇流动,乡村在校学生数量也在减少。

在学术界,有人认为乡村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城镇化,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结果就是乡村教育的消亡。下村小学所在的拉马乡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人口朝城镇流动,乡村越来越空荡。

同时,为了解决失学问题,政府要求有限的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记者从凉山教育局了解到:全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失学的孩子有60万人,其中凉山有6万。“我们需要最高效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把分散的村小合并成乡镇的中心校,实施集中教学。”全国许多地方政府也有同样的考量。

目前,拉马乡有三所村小和一所中心校,原来的老中心校在并乡之后因为学生减少即将被撤销。可是安世才认为,村小有存在的理由。“这里离新的中心校太远了,如果撤掉这个点,在校生巩固率依然是问题。”

安世才告诉记者,村子里的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孩子们也更多依靠祖辈抚养,到较远的学校去接送孩子,老人年龄不允许,精力时间也有限。把村小保留下来,可以保证孩子们就近入学,降低上学路上的风险,还能受到家人的照顾。

今天的中国,1600多万教师支撑起2.7亿在校学生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全国5%的高中、30%的初中、57%的小学在乡村。300万乡村教师坚守在深山大川、海岛渔村、戈壁大漠、雪域高原,撑起了3500万中小学生教育的天空。

安世才正是其中之一。

在乡村振兴的洪流中,教育正在为巨变中的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从孩子们到青年人,通过教育看到更宽广的世界,成为乡村未来的创造者和生力军。

他们的命运象征着乡村的未来,也象征着中国的未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 廖秀 实习生 陈兆一

新闻推荐

会东打造“最优服务”窗口

会东县公安局自“最优服务”窗口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努力把“窗口”建设成为为民排忧解难的“服务站”和“连心桥”。把...

会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会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