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蔡家厂 300年古韵依旧
② ③ 随着转盘的飞转,师傅把泥团放到转盘中心,拉拽泥巴成为自己想要的形状。
年古韵依旧
金沙江畔会东县老君峰风景区人民村,境内不仅群峰竞秀、风光旖旎,还盛产土制坛和罐,故又名“坛罐窑”,也称“蔡家厂”。
鼎盛时期,此地商贾云集,陶制产品远销云南的禄劝、巧家、昭通,四川的会理、德昌、米易、攀枝花、西昌等地。看尽繁华,见素抱朴,如今,蔡氏工匠们仍然执着于传统制陶技艺,保留着300余年传承的古陶风韵,成为地方一道靓丽的风景。
文/图本报记者赵海华陈莉
美丽的传说
有关老君峰,当地流传着一则优美的传说:相传,天地初开时,混沌未分,太上老君受天帝派遣,率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从兜率宫下凡直赴老君峰。道人支起八卦炉,童子手执芭蕉扇,扇起文武火,利用当地的天然矿石烧炼金丹。
光阴似驹,不觉七七四十九日。那日,按天上北斗七星之阵开炉取丹。开炉时,但见阴阳分明,江河泾渭。金丹散落之处,绿树成荫,峰峦起伏。却说千万颗金丹按北斗七星之阵排列,其中一颗落在了今天的人民村——蔡家厂,这里便成了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位置所在。
蔡家厂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南端、金沙江中游的西北侧,位于会东县铁柳镇境内,距离会东县城仅56公里。从会东县城出发,沿着宽阔的柏油路一路前行,沿途苍松吐翠、林木葳蕤,一幢幢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的房舍靓丽、耀眼。行约2个小时,来到了老君峰风景区铁柳镇人民村,旧名“蔡家厂”。居高远眺,群山横亘绵延;俯瞰村落,傍山向水而居。
“开阳重宝,故置辅翼”、“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长明万载灯”。今天,当地群众仍以开阳星为吉祥之星,认为开阳星是北斗七星中的魄灵,是财富之星,司掌财富、武勇,因有开阳星庇佑,当地蔡氏家族得以年年岁岁风调雨顺,岁岁年年雨顺风调,六畜安生、子孙繁衍。
落地生根
要说蔡氏家族在此地繁衍生息的历史,得从清朝康熙末年说起。
那一日,通往老君峰的林间小路上,来了一对夫妇。他们肩上挑着一双儿女,显得疲惫不堪。走到山下,卸担歇息,猛抬眼看见前面山腰霞光艳艳,瑞气腾腾,顿时觉得身心俱爽,疲惫一扫而光。稍歇,登崖过岭,持斧斩藤,抄近路朝这祥瑞之地赶去。
到得今天人民村所在地,环顾四周,前面临江,背后靠林,山泉流淌,好一个依山傍水的风水宝地!再俯瞰脚下的白瓷泥,不禁大喜:“真乃天赐宝地啊!我终于找到你了,我们一家得救了!”
你道说这话的是谁?看见此地盛产白瓷泥为何欢天喜地?
他就是蔡家厂(人民村)蔡氏族人的起祖蔡永贵。祖籍湖南龙昌的蔡氏族人有一门祖传的技艺——做坛罐。因迫于生计,此番携妻子及一双儿女,从湖南龙昌出发,至重庆南川县,后来又到云南的宁蒗县。一路跋山涉水,颠沛流离。但做坛罐需要的白瓷泥很特别,辗转多地仍未寻到。今日来到这山清水秀之地,这山、这水、这泥,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安身立命之地。蔡永贵决定不走了,就此落地生根。
坎坷创业路
时光荏苒,蔡永贵凭着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精湛的坛罐制作技艺,不但在蔡家厂立了足,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户。后来,他利用积累的财富修建了大院,还把“坛罐窑”用来为居住地冠名。
前面说过,蔡永贵从湖南龙昌带了一儿一女到了蔡家厂。女儿成人后远嫁,儿子蔡彰富娶了当地旺族张氏为妻。张氏年轻漂亮,性格刚烈。嫁进蔡家后,生育了一个儿子叫蔡颜成。不幸的是刚烈的张氏在蔡颜成出世四十多天后去世。
张氏死后,蔡彰富娶了一妻,生了四子。蔡颜成因为自己的母亲去世早,从小就很能吃苦耐劳,又因为是蔡永贵的长孙,学成了一身做坛罐的好技艺。为了博采众长,蔡颜成只身到小岔河(今会东县鲹鱼河镇新洪村)坛罐窑做学徒。
学成回家后,迎娶了铁柳镇汪家仓汪氏女儿,分开另立门户。蔡颜成和妻子汪氏,一年以后,在山峦环抱、树木葱郁、环境优美的蔡家厂修建了一幢四合院。该建筑碧瓦飞檐、椽柱相依,特别是那两根木柱子,根朝上,尖朝下,在古代建筑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奇观。修了“上院子”,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蔡氏老屋。
蔡颜成一家人勤俭持家,齐心协力,又建了一口清火窑,扩大了坛罐生产规模。这口窑一直沿用到今天,被蔡氏家族称为“老窑”。
制陶流程
在蔡家厂,蔡家制陶人都把自己称为“窑货客”而把制陶过程叫“做窑货”、烧制陶品叫“烧窑”、陶制成品叫“窑货”。
从平平凡凡的泥土变成美轮美奂的坛坛罐罐过程中,“做窑货”劳动强度最大,工艺也最复杂。流程主要由选泥、背泥、碾泥、踩泥、制坯、上釉、装窑、烧制等八个过程。其中,制坯过程技术含量最高,一般由有经验的“窑货客”完成。
制坯时,先用搅车棒用力把转盘车转动,随着转盘的飞转,师傅把手中已经揉得软硬均匀的泥团放到转盘中心的小盘上,双手捏住,随意拉拽泥巴,直到它成为自己想要的形状为止。不到二三分钟时间,一个造型古朴,惟妙惟肖的筒子坯便神奇地从师傅手中诞生出来了。
蔡家厂“做窑货”做坛罐没有图纸,没有模具,全凭师傅们的经验、手感来决定造型。筒子胚做好后,还要经过沾浆拼合、造型等工序,才会露出缸或坛子的样子。制坯完成后,将成品小心翼翼地从转盘上取下来,阴干,晾晒。
据说,蔡家厂制陶技艺都靠言传身教,即便是聪明手巧,也得花上三至五年,才能出师独立制坯。
土坯做好后,就要进入烧制的工序了。蔡家人叫这个工序叫“烧窑”。清水窑也叫龙窑,龙窑依坡势而建,龙头在坡上。一窑装满,全村男女老少来到清火窑前一起祭祀窑神,祈请窑神保佑所烧坛罐“个个周正,不通不漏”,然后点火烧坯。待烧坯完成,一件件坛罐就从泥土变成了工艺品。
百年传承
蔡家厂坛罐在其鼎盛时期,产品远销云南的禄劝、巧家、昭通、马鹿塘、大松树,以及四川的会东、会理、德昌、米易、攀枝花、西昌等地。
蔡永贵从湖南龙昌辗转到此起,蔡氏人丁兴旺,逐渐繁衍成一个大家族,并家家以制坛罐为生。
蔡家人烧窑货以家为单位,全村人共用一口清火窑。一般情况下,一家人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男的做窑货,整日在厂坊劳作,女的背柴泥。柴和泥距离厂坊有二三里地。勤快的女人每天要背十多个来回。全村的成年男子几乎都会做窑货。做窑货时,便呈现“老幼妇孺齐上阵,家家户户制陶忙”的景象。
那时,经销商想要批发到蔡家厂的窑货,必须先预定,并在坛罐出窑前投宿至蔡家厂等候。客商多时,有三四百人左右,每家的堂屋、厨房及所有的房间,都不会闲着,家家都能住上十多人,主人也会免费热情为他们提供食宿。
开窑时,窑货客们争先恐后,疯抢窑货,谁先摸到就算是谁的。然后,抢到窑货的窑货客们,便肩背马驮,把蔡家厂生产的坛罐卖到四面八方。在科技落后的旧时代,寻常百姓家的菜坛、饭碗、油瓶,无一不是来自蔡家厂的清火窑。
如今,蔡家厂283户人家中仍有10余人蔡氏匠人从事着传统制陶技艺。
蔡家厂做窑货的蔡氏工匠们执着于百年传承的制陶技艺,看尽繁华,依然见素抱朴,保留着两百多年前的古陶风韵,深深地渗透到金沙江沿岸群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会东县铅锌镇召开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工作会议。镇包村干部、各村(社区)支部书记、镇级机关主要负责人共计...
会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会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