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手工榨油坊 油香弥漫300年

西昌都市报 2018-07-13 10:44 大字

依山傍水的老油房。 倒菜籽。

会东手工榨油坊

油香弥漫

300

会东县堵格镇五省庙村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油房社的地方,至今还保存着一间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古老手工榨油坊。老油坊坐落在一处山脚下的小河旁,依山傍水,没有翻修过,土坯墙、木质构架、青瓦盖顶,依旧保留着当年的模样,沿用着碾籽、蒸末、制饼、上榨、接油和再榨炒末榨油等传统工序。靠着近三百年的信誉,古榨油坊远近闻名,前来榨油的人络绎不绝。

文/图彭家兴

古时有炊烟的地方,就是人群聚集居住的地方。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田间忙碌、地里耕种;转起磨碾,升起炊烟,每天一家老少围坐桌前吃饭谈笑,这才算是真正有滋有味的农家幸福日子。

在会东县堵格镇五省庙村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油房社的地方,至今还保存着一间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古老手工榨油坊。老油坊坐落在一处山脚下的小河旁,依山傍水,没有翻修过,土坯墙、木质构架、青瓦盖顶,依旧保留着当年的模样,沿用着碾籽、蒸末、制饼、上榨、接油和再榨炒末榨油等传统工序。如今在机械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无论是城里还是乡间机械榨油设备随处可见,已经很少再见到老油坊,传统手工木榨压榨油的技艺及其设备已经很难见到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油坊也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在会东保存如此完整的传统古油坊已廖廖无几,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基本没有见过。

6月底,笔者来到堵格镇油房社,走进老油坊,炉灶、甑子、木榨、草箍、撞锤、油缸等泛着油亮光辉的榨油工具一应俱全。榨房左边的大石辗,在水车欸乃声里,慢慢将精心挑选放置于碾槽中的优质菜籽碾磨成粉末,看到水车带动着散盘翻转,水花四溅,油锤飞舞,感觉老油坊就是一位饱经沧桑、知道很多秘密但沉默不语的老人,仿佛将带你穿越回当时那一个年代。

老油坊里,看着撞杆被彭文录叔侄俩迅速地抡起,伴着“嘎吱嘎吱”一阵乱响,撞杆从对面飞快地砸向油榨木楔子,随着“嘭”的一声巨响,木榨堂内的油饼直往尽头挤去,正当疑心榨油房的房架都快要散了时,随即而来的则是黏稠清亮的菜油淅淅沥沥地从榨槽出口滴落的声音,流进埋在地下的滤油锅里,油香也很快弥漫开来。

据76岁的油坊主彭贵昌介绍,这个油坊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68年左右),由当时的吴家、张家和郑家三家合力修建而成,加工靠的是牛拉马拽的方式进行榨油,生产效率极低,没开办多久就夭折了。后来被彭志科等人以高昂的银两购买过来,经过多次改进和修缮,不断改进榨油技艺,终于形成了当时风靡堵格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彭家油坊。到油坊打油的,不单是我们村的人,还有县内姜州、新街、大桥等地的顾客都慕名前来买油或是拉来菜籽调油。

如果是外村的大姑娘来打油或调油,她们都会特意打扮一番,背着菜籽羞答答地跟着父母来。当地村里还没有对象的小伙子,这时候也会穿着一新,在油坊门前游逛,如果有看上的,便会主动跑上去帮忙背菜籽或是在油坊里围着姑娘家的菜籽给榨油师傅打下手。那时村里偏僻,除了背菜籽、榨油或调油的以外就很少有外人来,村子里的老人和孩子们都喜欢聚在油坊门前的老核桃树底下看热闹。部分玩皮地孩子还会把从地里偷来的洋芋、包谷埋进蒸炒菜籽末的炉灶上好的火灰里,然后在一旁磨磨蹭蹭地等待,熟透的洋芋白面甘甜,蘸上刚榨出的新油更是诱人。

1968年至1974年间,是油坊最为兴盛的时期,当时油坊长期为堵格粮站榨油,原菜籽都要从堵格乡街子上背到油坊,许多当地农民为了能挣点钱贴补家用,会放弃挣工分来背菜籽,每场乡镇街子背菜籽的人比赶场的还要多。

“当时如果没有这个油坊,我家连盐巴都吃不起,油坊让我们渡过了当年那段艰苦的日子。”村民彭玉强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吃上真正原生态的古法手工榨油,我们会一直坚持做一下去,直到传给下一代。”传承人彭文录、彭武贵叔侄俩说。也正因为老油坊彭氏传承人有着这样的一份坚持,(紧转13版)

新闻推荐

会东县隆重召开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本报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6月29日,会东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大会隆重召开。会上,与会人...

会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会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