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易实现生态补偿低碳生活将可“量化”

四川农村日报 2019-10-28 05:57 大字

□本报记者 吴平

四川省林业碳汇国际研讨会10月18日在成都举行,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对本次会议的碳排放和中和量进行统计:主办单位碳中和51232千克,参会个人碳中和量2千克,累计碳中和51234千克,会议实现了“零排放”。

“碳中和”“碳汇”这些词汇,听起来与老百姓的距离很遥远,但与会人士认为,它们如今与我们的生活已越来越密切。

碳中和+减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记者从会上获悉,2010年和 2014 年,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林业的温室气体吸收等,我国中和了1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最快的国家,我国现有林60%以上是中幼龄林,增汇的空间巨大,加之 2020 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 2015 年降低 18%,中和量增加,排放量减少,我国将对减缓全球气温上升做出积极贡献。

为了鼓励减排,甚至实现硬性约束,国际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分为配额交易和自愿交易两种。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7年3月,四川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备案项目 56 个,占全国的5.3%,位列全国前列;成交量上,由2017年的第六、2018年的第四提升至今年1—9月份的第二,近3年的总成交量排第三。配额交易试点也已在我国启动,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四川暂无城市列入试点。

碳汇交易变现城乡受益绿色发展

碳汇,简单来说,即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根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绿色的林草碳汇,蓝色的海洋碳汇,以及白色的石灰岩碳汇,其中最易于人工干预的也是主流的碳汇,就是林草碳汇。

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金良介绍,林业碳汇项目暂时无法替代国家主导的生态建设,不能抵消财政投入,但也是对地方财政的有力补充,并且这是原有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之外的额外收入。

四川早在2009年就实现了首笔林草碳汇交易,近年来,通过劳务、碳汇交易等途径,越西、甘洛等11个县3万余人实现2414元的人均收益。

另外,通过实施碳普惠制,可让“绿色变现”从林区走向市区。据了解,碳普惠制指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建立“政策鼓励+商业激励+碳减排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2017年,成都获批国家低碳城市建设试点,“碳惠天府”平台将于今年底试运行,“民众可通过低碳出行、循环利用、绿色食品消费,以及参加其他低碳活动等获取积分,最后在线上平台获得奖励兑换。”业内人士介绍道。

新闻推荐

“双百人物”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参加国庆阅兵、群众游行活动

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太厉害了。“双百人物”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参加国庆阅兵、群众游行活动10月...

甘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甘洛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