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季种植 凉山豌豆尖直销北京

四川农村日报 2019-07-16 06:25 大字

阿嘎乡千亩果蔬融合产业基地。

□特约通讯员 宋恩 本报记者 朱梦蝶 文/图

眼下,位于凉山州阿嘎乡的千亩绿色果蔬融合产业基地已收获完春季的豌豆尖,第一批夏季豌豆尖也已经种下,已长至六七厘米高。“别处的豌豆尖都是冬天才有,我们这里种植高山反季节豌豆尖,播下之后,一个半月就能收获,可以弥补市场的空白,得到价格优势。”7月11日,阿嘎乡党委书记王骁吉对记者说。

种植高山反季蔬菜

短平快模式收益高

“2018年春节刚过,我和乡长及村组干部去绵竹考察学习,被当地的有机蔬菜种植吸引,再加上之前种过豌豆,于是就想尝试种植豌豆尖。”王骁吉说,“但由于我们那里的村民没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因此推动豌豆尖种植经过了非常艰难的过程。”

2018年春季,阿嘎乡引进了云浩丰登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商议由公司提供种子、肥料等种植技术,在4个村落利用70亩土地进行豌豆尖试种,经过一个多月的种植,最高收益达到了4000元一亩。“与传统种植玉米、洋芋的方式相比,种植豌豆尖收益更快、更高。大家慢慢转变了生产观念,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随后我们又于夏季扩种面积至150亩。我们还通过表彰巡游等方式鼓励种植积极户,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了基地种植中来。”王骁吉介绍说。

“结合阿嘎乡当地的土壤、气候、海拔等因素,经过2018年的三季实验种植以及各地客户的反馈,公司最终确定了‘错季化种植\’的发展方向,开创‘人无我有\’的市场销售局面。”阿嘎乡千亩果蔬融合产业基地负责人吕英说,“在病虫害管理和肥料使用方面,我们也严格按绿色、有机标准执行,肥料是以使用农家肥为主,所有产品的品质都会得到保证、档次得到提升。”据了解,阿嘎乡千亩果蔬融合产业基地已开始进行绿色、有机标准认证工作,预计今年10月可获得“绿色食品”证书,明年的5月左右,“有机认证”的转换工作也会开始。

“以2019年3月8日播种的春季豌豆尖为例,播种后40天可以采摘,大约持续采摘60天结束第一季,这第一批豌豆尖进入了成都的“盒马鲜生”和北京市民的餐桌上。接着便进行下一季的翻地、整地工作,在7月中旬左右开始种植第二季,8月下旬收获至10月下旬,再次进行整地种植白菜、萝卜等耐寒作物进行倒茬生产。一年内按上述循环生产种植,真正做到地不空、人不闲,让农民天天有活干、天天有收入!”吕英说。

据了解,参与的农民在收取土地流转费的同时在公司积极务工,户均收入可以达到5000至30000元不等。这种“错季、循环化”的短平快种植模式,一年下来,农民的收入是之前的几倍。

形成利益联结机制

探索一二三产融合

2019年,阿嘎乡将3个村1700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云浩丰登农业,建设千亩绿色果蔬融合产业基地,基地分千亩大地区1500亩、大棚育苗区100亩、加工实验区(冻库、打包车间、产品包装车间、民俗旅游等)100亩。

基地采取“公司+基地+支部+村集体+农户+保险”的发展模式,农户土地流转给公司后可进入基地务工,公司付农户土地租赁费、务工费,免费培训种植技术。公司通过场地、房屋租赁为村集体创收,村集体通过固定资产投资获得收益,自留30%,40%普惠给贫困建卡户,余下的30%奖补给参与基地务工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基地生产出的农产品,由公司通过简易包装和初加工,并注册了大凉山甘洛“嘎尖”豌豆尖品牌,直供北京高端市场。

“我们的目标是向农业产业园区转型、向田园综合体迈进,实现跨越发展。”说到基地未来的发展方向,王骁吉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他说,下一步,阿嘎乡将在第一二产业稳步推进的基础上,继续优化和完善先前制定的第三产业方案。力争在2020年申报产业园区建设项目、2022年申报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探索适宜本地实际的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民俗文化、特色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新闻推荐

五旬男子在火车铺位裸睡不盖被还做不雅动作 被铁警拘了

民警询问现场。西昌铁路公安处供图记者11日从西昌铁路公安处获悉,一名男子近日在火车上故意裸露身体,对其他乘客造成不良影...

甘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甘洛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